青绶束花 作者:荷包
第14节
那年,他确实说过,她的祺儿将来会是大宣的太子,他也确实这么做了。只是那时的内阁首辅不是梁业年,他册封的旨意被内阁封驳,原因是先祖有规矩: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祺王之前,还有个桓王,桓王比祺王大三岁,圣上要立太子,也是立桓王才对。
这是祖制,任你三头六臂,天子龙身,也不能违背。
那时的内阁首辅就是李见碧的生父,傲骨铮然的贤德之士,领着一众内阁官员,群情上书,逼得刘熙暂搁下了这个念头。但他仍然记得自己对这个女人许下的承诺,总想着有一天,要立她的儿子为太子。
自桓王出生起,他手底下的这帮臣子就没停止过催他册立太子,到了桓王四岁出阁读书的时候,呼声愈高。不得不说刘熙确实是个十分坚韧的人,那样的形势下,他仍没有向群臣妥协。
直到当时的户部尚书齐全联合几个言官,给他奏了一本,直接骂了刘熙,其中有句话触怒了他:圣上迟迟不立太子,有违祖训,有辱祖先!
他是一国之君,一天之主!千里江山生死荣华都在他五掌之间,难道连想什么时候立太子还不能自己做主吗!我的祖先宗社,岂轮得到你们几个臣子来指点!
刘熙没想到他身为帝王,竟然也会有被臣子气疯的一天,他想立即杀了那不知好歹的户部尚书,叫什么齐全?他偏连个全尸都不给他!但刘熙毕竟不是暴君,他提手写旨的功夫,脑子里的气血已就平复了大半,最后革了齐尚书的职,命人拉到午门打了八十杖。
可惜那时的臣子似乎都不稀罕领刘熙的情,在册立太子的事情上,好像都商量好了似的跟他做起对来,用当时还是个翰林编修的梁业年的话来说,就是:这些人都疯了吗?头上的乌纱帽是路上白捡的一样,一点都不知道顾惜,愚蠢。
户部尚书在午门外被杖刑的时候,当时御史中丞,史部尚书,礼部尚书,三名东殿学士,连同十二名六科给事中,十八名御史和侍郎,立即进宫陈情,说来说去只一句:我们都不认为齐大人有什么罪,如果圣上要革齐大人有职,不如把我们也职革了吧。
刘熙看着这群人,冷笑了笑,成全了他们。
没想到刘熙的铁腕手段引来更多的反扑,那一年,因册立太子的事情,免掉了五十三位大小官员的职,杀了十八个人,充军流放的连带家眷没有上千也有八百,直到次年开春,仍是群情激昂,不绵不休。但刘熙却突然不动了,他不再杀人,不再迁怒,不再回骂了,只把所有关于册封太子的奏折都留中经过一年的斗争,他终于累了,于是他做出了妥协:
既然祖训有言,立嫡不立长,那不如等皇后诞下皇子,再册封为太子吧。否则今日我立了太子,明日皇后若诞下皇子,岂不有违祖训。
天衣无缝,这理由可谓无懈可击。但皇后进宫都已三年了,圣上去宁春宫的次数五个指头数得过来,你明摆着不喜欢那皇后,等皇后诞子,要等到猴年马月阿?
刘熙内里气得吐血,却也只能笑笑:别担心,会有的。
刘熙是聪明的,众臣被他一句话很好得安抚了下来。等到意识自己上了当,都已是五年之后的事情了,皇后的肚子没有隆起来,刘熙也没有要立桓王为太子。
但太迟了,梁业年已借着梁贵妃的东风成了内阁首辅,梁业成早已成了拥兵关外的大将军,梁军的势力在朝中如日中天,还有谁,敢再出言,催着圣上立桓王为太子?
当然没有人,敢的人都已被梁业年率先收拾掉了。梁业年告诉他刘熙,祺王已出阁读书了,机敏过人,远比桓王聪慧,如果圣上想立祺王为太子,众臣必首肯心服。
刘熙终于开始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五年前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甘愿违背祖训都想做的事,现在易如反掌。他假借皇后堵上众人的嘴,不就是等着这一天吗?
但刘熙却迟疑了,他说:再等等吧,不急。
这一等便等了近十年。
刘熙的迟疑是对的,十五年前他绞尽脑汁想立祺王为太子,十五年后却不敢了。梁党的势力在朝中如日中天,已到了让他忌惮的地步。刘熙是喜欢梁业年的,理由只有一个:听话。但刘熙不是傻子,这天下是他凭心机任能力,从别人手上夺下来的,在通往天子宝座的征途中,他经历过最艰苦的战役,见识过最险恶的人心,欺骗,背叛,忘恩负义,他不会天真地指望别人的良善。他的经历和血性令他始终保持对人心的提防,习惯做最坏的打算。
祺王十一岁了,但还是太小,梁党权势过大,若有一天他刘熙乘鹤西去,外戚干政,这江山还能继续姓刘吗?
他爱美人,却更爱江山。他怕负人心,却更怕负了祖宗。十五年前他怕不够宠妍儿,如今他发现自己已宠得太过,反让自己没有了退路。
他的心思无人知晓,他的神情十年如一日,未起过波澜,梁业妍便以为他的心一如从前,不曾改变。所以她不能理解,为何刘熙会一夕之间改变了心意,要心向郑家,立桓王为太子。
“朕记得当年说过的话。但……”刘熙叹了一口气,握住梁业妍的手紧了紧,只道:“是朕负了你了。”
刘熙说着便要起身离去,“圣上你不能这样!你答应过我的!”梁贵妃号啕一声突然扑上去拽住了刘熙,她绝望至极,将心底的话都掏了出来,“桓王若登上皇位,必不会放过我和祺儿的!你这岂不是逼我去死吗?”
刘熙道:“妍儿不必害怕,册封大典后,我便将祺儿谴往封地,你与他一块走,祺儿是大宣的王爷,桓儿会护着他,你不必担心以后他会受苦。”他说着喊人进来,叫人把梁贵妃重新拖回床上,他站了一会,头晕目眩,门外的尚中喜听着动静走进来,忙扶着刘熙走了。
当天夜里刘熙的病情加重,次日病中拟了册立桓王为太子的圣旨,着交内阁执行,册封大典便在半月之后。
81、封驳
册封太子的圣旨传到内阁,本应由内阁首辅接旨,但梁业年已经不在了,一时半会也没有任命新的首辅,便由范安在内的四个次辅接手执行。
这一旨下得突然,没有任何预兆,拖了近十五年的立储之事,如一阵惶惶无定之风,由当年的李青付由东吹到西,又由梁业年由西吹到东,彷徨无向之际,刘熙一旨定了乾坤。
按祖制,册封太子前,应该先到太庙预告先祖,需行祭祀大礼,文武百官都要参加,但刘熙这一旨什么都未曾准备就下了。次辅杨春荣在接旨时提了一下,被站在一旁的范安堵了回去:“祭祀大典冗长繁琐,圣上龙体欠安,此时举行实在不妥,不如等半月后,与太子册封大典一起办了吧。”
一旁送旨的尚中喜说:“范大人英明,这也是圣上的意思。”
若换做十五年前李青付执政的时候,遇见这样不合规矩的做法,怕早要拍案跳脚了,但拜梁业年的福,如今这一批官员早就被磨平了棱角,哪还有前些年那种敢于以死谏言的勇气。圣上说这样办,就这样办了吧。
内阁接了圣旨,次日便到祺王府宣读了旨意,继而通告天下,预备大典。
桓王迁入东宫之后,郑家倒没忘了范安的恩德,陈以勤跟范安说,没想到立储之事能这般顺利,范大人于此事功不可没,郑家三世子孙都会记得范大人的恩情。范安忙说这这册封的圣旨是圣上下的,于我有什么关系?
确实跟他没什么关系,刘熙心中若不想,他板倒十个梁业年,桓王也当不了太子。范安心中透彻得很。
但这事确实是太顺利了,顺利到让人不安心。七月初正是梅雨季节,刘熙的圣旨下了之后,一连几天暴雨连绵。这雨再下下去,册封大典也不能按时举行了。
范安心中有些慌,总觉得事有不祥。果然,桓王入东宫第三天,从宫里传出消息,说是祺王的母妃,梁贵妃在自己屋中上吊死了。
范安接到这消息的时候正在府里批示文书,知道后连夜去了都尉府,将此变故告知了郑康,郑康倒也吃惊,却又道:“死就死了吧,定是自己的儿子没当上太子,想不开,要拿命与圣上赌气吧。”
没人会拿命与别人赌气,梁贵妃可不痴傻。
次日,梁贵妃吊死在自己寝屋里的事全朝都知道了,她可不是不声不响地死了,死前还留下了一封长长的书卷给刘熙,一手展开都能铺出三米远,可谓恢弘磅礴,字字血泪,简单来说,信中先是回忆自己与刘熙年轻时的点点滴滴,千恩万谢了刘熙的圣宠恩德,最后说自己病入膏肓,一不能服侍刘熙左右,二不能照顾祺王,甚感惭愧,便想着一死了之,解脱了痛苦,要刘熙原谅她。当然,最重要的话都是放在最后的,她说:臣妾死后,望将七皇子祺康过继给明惠皇后,以尽无缘之孝。
刘熙看完这封手书,悲痛无以言表,没来得及深究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就在病中晕厥过去。
他这一晕非同小可,大伤了心血,醒来后面色苍白,浑身冒汗,他这久病之躯已躺了半年之久,奇珍异草吊着,才支撑到如今,梁贵妃之死成了压死他的最扣一根稻草。看过的御医嘴上不说,心里已明白刘熙时日不多了。
梁贵妃下了葬,有心人问起刘熙,梁贵妃遗愿所说,要将七皇子过继给明惠皇后,圣上打算如何?刘熙混沌的思绪才明白过来梁业妍的用意,她仍对祺王失去太子之位不能释怀,要祺王以嫡子身份将那太子之位重新夺回来!
大宣的祖训,不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吗?既然圣上你这么听祖宗的话,若祺儿成了皇后之子,岂不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梁业妍这女子,在刘熙面前温柔听话了一辈子,善解人意了一辈子,却在这最后,要拿命来违抗他的意思。
刘熙活了六十多年,在战场,官场,帝王路上与臣,与天斗了一辈子,软硬不吃,却偏偏吃了了梁贵妃这一套。
桓王册封不到十二天,刘熙又下了一道圣旨给内阁,要废太子,改立祺王。太监尚中喜领旨到了内阁,将旨意宣读给四位次辅,并催四人接旨。
殿外雨声磅礴,飞珠乱溅。尚中喜宣旨的时候门外电闪雷呜,几乎将声音都淹没了。四人伏地面面相觑,无人敢上前收旨。尚中喜低头看着范安,说范大人,这旨你接了吧,圣上的意思,是要你们立即去办。
刘熙混沌了,病入膏肓被悲痛冲晕了头脑。范安静了一会,没说遵旨,只起身将圣旨小心接了下来。
尚中喜走了,四人围过来,问范安要怎么办?范安笑道:“我又不是内阁首辅,我怎么知道如何办。我只知道圣上这样做,是极不妥的。”许世吉道:“你不知道你还接?你接了那就你去办吧!”
这许世吉倒是一句话把自己推得干净,这废太子不是什么好事,谁单枪匹马要去领头,都得被人骂死。但刘熙的旨意,又有谁可以违背的了?
“这样吧,现在天色已晚,几位大人先回去想想对策,今夜吃了晚饭,你们到我们府上来。”范安道,“无论如何,明早之前一定要有个说法。”
现在看来只能这样做,几人撑伞离了殿,范安未回府,径直往郑康府上去了。恰好郑贵妃也在,今日是其母的祭日,她出宫来拜祭,正在郑府留憩。范安将刘熙欲废太子之事说与郑康听,才说到一半,旁边的郑贵妃一手已摔了茶盏。
“梁业妍这个贱人!十五年了!她活着的时候压我一头,如今死了,还欲压我一头!”她身为郑康之妹,性情泼烈,平时雍容华贵看不出来,如今被戳到最大的痛处,忍不住骂了出来,“她这是做鬼都不肯认输于我!”
范安想:你活着的时候斗不过她情有可缘,如今她死了,若还斗不过,那肯定是自己太没本事罢。他将郑康拉到一边耳语了几句,撑伞离开了郑府。
入了夜,雨还是极大,但内阁的三位次辅仍如约前来了。范安将几人约到偏厅,令人奉了茶,开门见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自古以来废太子这事就不得人心,何况距太子册封还不到半月,君无戏言,这将成何等笑话。”范安直言不讳道,“这圣旨我不会接,我要封驳。”他说着从供橱里拿过圣旨,摊开了在桌上道,“各位若同意,就在这落个名,我明早便将圣旨给中书退回去了。”
他说着自己在锦帛上落了名,又把笔递给了坐得最近的王明凤。王明凤这人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事到临头,万般不情愿,却也上去落了款。
“封驳是内阁首辅的事,首辅之位现在还空缺着,此事还需从长再议。”一旁杨春荣道,“大宣三十余年,只封过一次驳,当年首辅李青付就是因封驳而死,范大人你为官不到三年,恐怕不知道圣上的脾气,谁在这封驳书上落款,等于把大半的命丢出去了。”
范安看了他一眼,说仗节死义,有何可憾。
一旁的许世吉听不下去,他直接站了起来。“我不会落这个款,我看我们明日便去东宫宣读旨意,命人诏告天下。太子册封大典还没有举行,桓王还不是真正的东宫之主,圣上十几年前便有意立祺王为太子,梁贵妃一去,他便是我们的嫡皇子,太子之位于他名正言顺,”许世吉道:“范大人,你违抗天意,圣意,可是杀头大罪。我劝你算了吧。”
他说着转身往外走,却不妨一从庑廊上冲过来一队带刀侍卫,一把抓起他将他拖了回去。许世吉被一把推倒在地上,耳边一阵刀剑铿锵声,抬眼便见屋里两侧多了五六十个黑衣劲装的刀卫。
他心下大惊,这些人训练有素,一看便知是朝廷的亲军,并非范安府上的护卫,身佩弯刀,黑布蒙面,一副欲杀人灭口的架势。他转个身站起来,指着范安怒道:“范平秋!你疯了吗?你自己违抗圣旨,还要威胁朝廷命官,你不要命了吗?!”
范安走过去将他扶起来,将毛笔塞给他,道:“我没要谁的命,就想大人在封驳书上落个名。”许世吉怔忡的功夫,倒是旁边的杨春荣走到桌边,一声不响地拿起旁边的毛笔在封驳书上落了姓名,道:“范大人,我同意封驳,这天也晚了,府上妻儿子孙还在等我回去,我可以先走吗?”
杨春荣年近六十,是资历最深的阁老,侍候过两任君主,他见识多广,处变不惊,范安心里佩服得惊呆了。
“等桓王继了大位,内阁首辅非杨大人莫属。”范安笑道,“杨大人说得是,你老先回去吧,我让家奴送你。”他眼睛示意一旁的门卫,替杨春荣撑伞往大门口去,又转头对王明凤道,“你也先回去罢。”王明凤听话胆小,忙不迭跑了。
屋里只剩下了许世吉,范安一手抽出了旁边侍卫的佩剑,问:“你签不签?”
银镂烛光微暗,借着刀面的冷光,许世吉看清了范安的脸和阴狠坚毅的眼神,他心里一阵胆寒,道:“范平秋你此举简直可笑,我今天便不屈于你,你还能杀了我不成?”
范安盯着他,说:“就是杀了你。”
“我把你勒死了,趁着夜色扔到护城河里,就算你三头六臂,高官厚爵,能耐我何?哪天被人捞上来,尸体拿到刑部去验尸,说你酒醉坠河,一纸凭定,不过刑部案架上一笔说辞而已。你还指望刑部尚书王明凤大人为你申冤,我御史台为你昭血吗?”范安道,“你当年从一介史部给事做到内阁次辅,跟着梁业年贪了这么多银子,享了这么多年的荣华,你四十七岁了,活得够久,死了也不冤枉。”
“姓范的你少在这血口喷人!”许世吉骂道,“你有本事到圣上面前去告我!”
“你还以为我没有证据吗,当年李见碧留下来告梁业年的罪状,哪一份都与你脱不得干系,我一条条列出来,早够你死几百回。”范安看着他道,“我不是威胁要杀了你,我就是要杀了你,你签不签这个名,都一样。”
82、返照
暗沉沉的夜色里,凭空劈下一个惊雷,范府的朱漆大门映着银织笼灯缓缓开了一扇,从里面走出个两个家奴,撑着伞大声道:“门外等着的是许大人家的马夫吗?你们许大人今晚在范府过夜,今夜雨大,你们先回许府去吧,明日再来接你家大人。”
在对面廊沿下等着的正是许世吉的马夫和两个侍卫,一个闻言冒雨近来几步,道:“我家大人吩咐我等在此等候,刚才我看王大人和杨大人都走了,怎么我家大人却突然要留宿?”
范府的家奴道:“我家老爷说了,府里有名酒要款待你家大人,今夜已深了,酒醉不便行路,便让许大人留宿。”又道,“这也是许大人的意思,你们回去通报一声贵府的夫人,免得久等,明白了吗?”
那三人面面相觑,虽觉得怪异,却也依言走了。
次日大雨渐收,天未亮,许世吉府上的人便来了。范安穿了官服正欲出门,抬头见到了许府的家丁正在等候,有一个迎上来给他做礼,说我等来接自家大人了。范安颇有惊奇道:“许大人昨日夜间不是回府去了吗?”
那家丁一愣,道:“没有啊,大人不是说留了我家老爷在贵府喝酒吗?昨日你家家奴让我等先回去,今天来接的。”
“哦……”范安恍然一声,说倒是我记错了。“但……我没错啊,是昨夜你家大人喝完了酒,执意要连夜回府。当时雨势不大,我便让家奴送你家大人走了。”
“可许大人昨夜并未回府。”那人道。
范安皱了眉,让人把昨天送客的家奴喊来问话,说你昨天没有把许大人送到府上吗?不想那家奴道:“小的送了,但送到双亭桥上的时候,许大人说小的撑伞把他的衣服弄湿了,嫌弃小的笨手笨脚,执意让小的自己先回,小的便先回来了。”
范安打了那人一脸,骂道:“混帐东西,你没把许大人送到府门口,竟敢先回来了?!”
那家奴见范安发怒,忙不迭跪下道:“小的该死!小的当时想着,过了双亭桥再行五百米便是许府大门,许大人酒已醒了大半,以为不会有问题的。”
范安哎呀了一声,气急败坏地忙招呼人手出门去寻,他回头拉住许府的家丁,痛心道:“都是本官的过失!竟没多派几个人跟着。平时里教管不严,这邦奴才才敢这么懒散无礼!”他嘴上一顿,又“啊!”了一声,道,“双亭桥栏子浅,昨晚风大,你家大人刚喝完了酒,不会从桥上栽了下去吧!”
许府的几个家丁被范安说得脸色发白,但听范安大喝了一声,指着昨日送客的家奴,道:“你这该死的奴才,若许大人有什么三长两短,我是万死难赎!你竟然如此掉以轻心!你……”他命令道,“来人,把这奴才给我拖到后院打死!”
那家奴闻言急忙抱着范安的腿告饶,范安踢了他一脚,旁边两个侍卫便抓住那家奴的胳臂,呼天抢地中把拖到后院去了。
范安搜集了府里的护卫,又命人去刑部借人,信誓旦旦地说要把许世吉找回来。许府的家丁在旁边看着感动非常,还安慰了范安几句,说范大人不必着急,许大人吉人自有人相,不会出事,指不定要哪个旮旯里睡着了呢。
“事不宜迟,我还是尽快告知我家夫人,也让府上的人赶紧出来帮着找。”许府的家奴其实急得腿都在哆嗦,却还不忘给范安拱手告辞。范安忙道:“说得对,你们快去吧,一刻也别再耽搁了!”
许府的家丁跟着范府几个护卫一溜风地走了,范安静看着他们远去,面无表情地平了平心气,道:“进宫。”
昨日刘熙的圣旨下来,今天本该由范安他们四位次辅往东宫宣旨,草拟诏书,通告六部,下推诸司,但既然内阁绝意封驳,这些事都免了,他拿着经四位次辅落款的封驳书,把刘熙昨日下的圣旨一起退还给了中书,就回府来了。
回到范府还没落坐,就有外面的家奴过来跟他说许世吉找到了。范安执茶撇了撇茶盖,说怎么样了。
那人说是从河里找着的,捞上来的时候已经死了。许是昨日许大人醉酒过桥,不胜风力酒力,不小心从双亭桥上栽下去的。那尸身冲到了下游的坊市,若不是因为浪大被冲到了石堤边上,还不一定发现得了呢。
范安说哦,是吗?那你派人去通知一声刑部尚书王明凤,让他派人来接手此事。许大人是德高望重的阁老,突然丧命河底,圣上一定会下令让他追查,让他早做准备罢。他说完放下茶盏,到寝屋里换掉了官服,着了件深紫的常服往许府去了。
他从半路开始酝酿情绪,到了许府门口,已是痛心疾首,泪流满面地连路都走不稳的模样。许世吉的尸身就横放在许府大厅中央,满府都是震天的哭声,范安推开众人,扑身在许世吉身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抹开了,那呼天抢地的情谊,简直比旁边许世吉的夫人还要深厚。
范安哭到一半晕倒了,跟来的家奴手忙脚乱地把他抬了出来,抹着泪跟许府的下人告辞,将他用马车拉了回来。
范安刚回府便醒了,他在许府哭了近两个时辰,回到府里已近黄昏,他午膳吃得少,这会儿饿得连走路都没力气,便叫下人去给他下碗牛肉面,自己就拿着筷子在偏屋静等着。
没想那面刚端上来,便从宫里传来消息,说是圣上急召,要内阁四位辅臣入宫。范安执着筷子,跟那通传的人说好的,我知道了,马上来。
那人转身回去,范安慢慢吃完面,才起身换衣进宫。
想来那封驳书是到了刘熙的手中,这会儿龙颜大怒要找范安四人算帐。
范安由太监领着,一路从太和门到了皇帝的御书房。耽搁了一碗面的功夫,王明凤和杨春荣已经比他先到了。刘熙坐在书桌对面的黄炕毡垫上,皮肤腊黄,双目浑浊,眼底却带着摄人的炽热,范安知道他必在气头,连忙上去跪拜做礼,完了便与王明凤,杨春荣一道低头不语。
刘熙又等了一会,问:“还有一个人呢?”
范安道:“回陛下,许大人昨晚在双亭桥上醉酒落桥,已驾鹤西去了。”刘熙眯了眼,问“什么?”旁边的王明凤和杨春荣也转过头来看他,范安于是低着头又说了遍。
刘熙静默了一会,范安微低的余光看到他搭在香几上的五指紧了紧,引得指间缠着的檀木佛珠咯咯做响。不过三数,那手指微动,便听刘熙道:“让大理寺去查……”他说话有气无力,好像几个字都熬光他的心血般。
刘熙没再对许世吉的死多说什么,有太监从多宝格里拿下今早范安送到中书的封驳书,刘熙拿在手上,摊开扔在范安面前,问:“这封驳书上的款,是你们四个辅臣落的?”他说话时眼光正好扫到王明凤,王明凤浑身一阵哆嗦,轻颤着说了声“是……”
“前任首辅李青付以死封驳,你们今日想做他的后人?”刘熙说着站起来,由掌印太监冯贤扶着踱了几步,道,“朕今晚再追加一旨,你们接了明日去办,别再做这种封驳抗旨的事。”
“陛下,东宫不稳,殃祸宗庙社稷,立储之事乾坤刚定,大典未行,又要废储。君无戏言,岂可失信天下。”范安道,“臣愿以死谏言,王大人与杨大人之心,亦如微臣。”他低头叩首,余光瞥了一眼王明凤,王明凤咽了口水,道:“范大人所言极是……”
“混帐!”刘熙突然喝了一声,他眼光落在杨春荣身上,问:“你怎么不说话?”杨春荣道:“废太子之事,必不得人心,陛下若执意为之,便也废了微臣的辅臣之职,容微臣归田去吧。”
“你……!”刘熙简直气得发抖了,一如回到十五年前,他要立祺王为太子,李青付领群臣反抗他,豁出性命都要阻止他一般。“你们这些庸臣,当真以为我不敢杀你们?!”刘熙猛走了两步,手边的金旋彩壁上正挂着一把辟邪宝剑,他顺手锵地抽出来,水穗一甩,那剑尖便要往范安劈去。
旁边的王明凤压着声音惊呼了一声,此时旁边的太监冯贤连忙上前抓住了刘熙的手腕,道:“圣上三思!万万使不得!!”刘熙猛推了冯贤一把,手中宝剑松了开去,他后退着往后一仰,旁边几个贴身太监忙不迭将他扶坐到了绣墩上。
刘熙猛喘了几口气,扫了范安三人一眼,突又问:“许世吉呢?”
三人面面相觑,王明凤道:“回陛下,刚刚范大人已禀,许大人昨天夜里西去了。”
“西去了?……十五年前,他劝过朕,要朕立祺王为太子……只他懂得朕的苦心,怎么突然西去了……”刘熙突指着王明凤道,“是不是你们把他给害死了?!你们这些大臣,只知道结党营私,可曾为朕分忧过?!你们说,是不是你们把他给害死了!”
王明凤被刘熙吓得直颤牙,这刘熙病入膏肓,这会儿若发起疯来,说不定他这条性命今晚就要交待在这了。
“不是这样的,陛下。”范安突道,“许大人是醉酒坠桥,事出意外,所料不及。”他这话说得冷静从容,不由让人信了七分。刘熙顺着声音望过去,眼光落在他身上,半晌,问:“你是哪个?”
范安看了他一眼,道:“陛下,臣是御史大夫,华盖殿大学士,内阁辅次,范氏平秋。”
刘熙盯了他一眼,突问:“你是范平秋?”
范安突如雷击一般僵住了身子,他似乎想起什么般,如鲠在喉,开口竟吐不出一个“是”来。此时旁边的冯贤拿着锦帕擦了擦刘熙的额头,道:“陛下,你出了太多汗,先休息罢,有什么事明日再议。”
他推开冯贤的手,突又道:“把梁业年叫来……”刘熙已经神智不清了,冯贤扶着刘熙脸色铁青,转头忙叫一旁的小太监去叫御医。此时杨春荣开口道:“陛下,梁大人已被革职免官,贬为庶民了。”刘熙抬头看了他一眼,竟问:“谁敢免他的官?”
杨春荣道:“是陛下下的旨,陛下忘了吗?”
刘熙愣了一会,拽着佛珠的手不停地颤抖,汗水层层而下,几乎濡湿了他的襟口。冯贤大声道:“快传御医!”
他话音刚落,从远处宫外传来一阵清晰的脚步声,一身着软甲的锦衣卫在门外半跪,手呈一白色书信,大声道:“有急变!”。
此深更半夜,突来急变,刘熙心中下意识猛跳了一下。那锦人卫近到刘熙跟前,刘熙想伸手拿过,却突连手都抬不起来。他双目迷茫,气空力尽,对范安道道:“你帮我看看,信上写什么。”
范安站起身来,看了一眼信封,道:“回陛下,这是怀洲总兵王耿信的奉章。”他边说边解开信上红绳,将一片薄纸展了开来,信上所书只有五个字,却是触目惊心。
“写了什么?”刘熙问。
“回陛下,信上说:梁业成已反。”范安道。
83、请兵
刘熙抚了抚额,身体因寒冷抑制不住地颤抖,道:“你再说一遍?”
“梁业成已反。”范安道,“陛下,信上说岼关大将军梁业成造反了,南下已到怀洲城。”
刘熙沉默了一会,此时从门外陆续进来五个御医,垂首便在侧静候着。冯贤看了刘熙一眼,说陛下,我先扶你躺下吧,天大的事等明日再说。他看出来刘熙气息不稳,双目涣散,恐是凶兆。
但刘熙一手推开他站了起来,“这梁业成好大的胆子……”他喘着气走到了御案上,命人拿了旨帛,就准备下旨点将,“让兵部连夜征调卫所和千户从征……集结十三州的戍军和屯军……”他边说边写,说到要让田胜平任职五军都督时,手中一顿,竟毫无预兆地侧身倒了下去。
冯贤正站在刘熙身边,惊呼了一声,范安等人连忙围上去将刘熙抬到了龙塌上,几个御医便在旁边候着,忙上迭上来查视了一番。范安在旁边静站了一会,问:“如何了?”
那把脉的御医惊惶地看了众人一眼,一时却说不出话来。冯贤脸色大变,道:“快去请皇后娘娘和郑贵妃过来!”未了又道,“还有祺太子和祺王!传唤三品以上官员,速到御书房外静候!”
范安知道这圣上是不行了,看样子今晚也熬不过。果然,明惠皇后和郑贵妃刚到,太子还在路上的时候,刘熙便没了呼吸。群臣刚进了皇宫大门,便得到了圣上驾崩的消息。
兵临城下,群龙无首,这老天可真会开玩笑。
梁业成是梁贵妃的二哥,刘熙把梁业年革职后,立即便召了梁业成回京,意欲收回他的兵权。不想途中消息走漏,梁贵妃的死传入了梁业成的耳朵里,梁业成很快得知梁家的势力在朝中已被刘熙连根拔除,自己此去,定是活不成了。
横坚要死,不如孤注一掷。梁业成驻守岼关十三年,拥兵八万,以抗土番南侵为正职,手里还有两万水军。拜常年大小争战所赐,梁业成的这支军队从未懈怠,骁勇非常,从岼关起兵,很快拿下了怀洲,南康。梁业成发布檄文,宣称桓王在京城逼宫夺位,谋害皇帝,要进京靖难。
好在刘熙临死之际,已在旨帛上草拟了征剿叛军的主将和副将,军令如火,片刻不能耽误,刘熙的葬礼还没开始,田胜平已率领十万大军出征迎战了。
桓王的太子之位因刘熙的死顺利保住了,七月十五,桓王做为嗣皇帝守灵七日,七月末,登极大典准备就绪,礼部尚书奏请即位。皇宫正门垂帘,以示暂停丧事。兵临城下,一切从简。
不料刘桓登基不到半月,便罗埠传来田胜平大败的消息。罗埠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田胜平出征带了十万大军,到了罗埠之后留守七万准备迎战,另外三万大军继续北上,直捣梁业成的老巢岼关,欲先断了梁业成的粮草。他料想若后院起火,梁业成许会从怀洲急返岼关守阵,他在途中已布了伏兵,准备打他个措手不及。绝顶唐门
田胜平不了解梁业成,第一步就料错了。梁业成得到岼关失守的消息,一兵一卒都没回头,直接在怀洲驻兵,孤注一掷要先拿下罗埠。他对他的士兵说,岼关失守,粮草已绝,我们已没有了退路,要么被宣军围困至死,要么拿下罗埠,抢城中的粮草。
梁业成是有战争天赋的,当年他跟着刘熙打天下的时候,田胜平还不知道在哪路吃奶呢。朝中能与他一较高下的恐怕只有汤锦隆,但那人已被刘熙以谋反之罪杀死了。
果然,不出半月,田胜平战死,罗埠失守,梁业成俘虏三万降军。
京中接到战败的消息都震惊了,田胜平可是带了十万大军出去,竟然没撑到一个月就败了!看来单靠京中的兵力无法阻挡了,郑贵妃以立即以刘桓的名义向广阳,鲁共两位藩王派出使者,准备从西边和东面同时请兵。
可惜这时间却是赶不及了,当时西昌总兵孟庆镇守辽城,听说田胜平大败,恐惧非常,差点都要弃城而逃。还好并洲的援军到了四万,两军对峙,僵持了三天之久。
三天之后,粱业成发起总攻,辽城虽是易守难攻之处,但梁业成胜在兵多,以十万对五万,只用了不到七天,又攻下了辽城。
梁业成继续南下,一路抢掠粮草,八月初,攻下了白洲大本营,八月中,又攻下峰台。宣军屡战屡败,最后退守九江。
而两位藩王的援兵还没有到。九江若再败,长安就如同没有外壳的鸡蛋,岌岌可危了。
兵临城下,刘桓刚刚继位,根基不稳,朝中已有臣请奏,说梁将军之所以要攻打长安,是受了奸言所惑,以为陛下这皇位是逼宫夺来,不如主动请梁将军进京,将原委说清楚,指不定梁将军就退兵了。
写这奏本的是兵部的一名给事中,刘桓将这封奏疏给郑贵妃看,郑贵妃将此事说与了指挥史郑康,第二日,郑康便以投国罪把写那名给事书给斩了。
郑康身为亲军指挥史,能以武力暂时扼住朝中刚起的投降之风,但扼不住宫外的兵败之势,八月未,梁业成发动水军攻击九江,斩陆军两万多人,火攻城门,毁九江舰船七十余艘,淹死将士三万多人,俘虏城内降兵三千人。不败战神
梁业成的长矛已直指长安。现在唯一的指望就是两位藩王的援军,但这广阳王和鲁共王好似都商量好了似的,一点没有要发兵的迹象。刘桓问已官居太傅的陈以勤,为什么两位藩王不肯出兵,难道他们恨我,要看着我死吗?
他们不恨你,先帝若在,他们不敢不出兵,但你只是个根基不稳的新皇,他们凭什么助你。
陈以勤道:“郑贵妃月余前已派出了使者前往岷关请兵,但这一个月过去,使臣未回,军队末发。两位藩王必定都在观望。但臣知道有个人,若让他做为使者去岷关劝说,广阳王肯定会出兵。只要广阳王出兵,我们的胜算大了,东面的鲁共就一定会出手助你的。”
刘桓问:“老师说的这个人是谁?”
陈以勤道:“臣说的是前任御史大夫李见碧。当年他与广阳王的义子孟屏山是生死之交,孟屏山随广阳王去了封地后,还与李见碧有书信来往。 但大宣明文有令,朝中近臣不得与关外将士有私交,三年前,两人私通书信一事被梁业年知晓,告到了先帝那里。先帝震怒,将李见碧贬为奴籍,流放到了河阳木坦。”
陈以勤道:“我知道这人现在在哪,陛下若下令,我明日便可让他启程往岷关去,日行八百里,七日可到,若成功,可以在靖城将梁业成的军队拦下来,孟屏山是先帝钦点的守关大将,身经百战,定然可击溃叛军。”
刘桓才十四岁,素来最信任的便是陈以勤。他自然满声应允,让他着手去办。
三年了,陈以勤终于等到了可以名正言顺提起李见碧的机会。他心中并没有想像中的激动,好似早知这一日会来,他直坚信着,只在他还在,李见碧还在,总有再次携手朝堂的机会。
次日,范安来拜见刘桓,他拿了些奏疏给他,又递了一份名录,说这次梁业成叛乱,里面列出来的人,都是主降的。日后陛下若提拨人才,这些人的忠心如河上薄冰,想器重,要三思。
刘桓打了名录看了一眼,说多谢范爱卿,母后跟我说了,这朝中谁都可以不信,就是不能不信范爱卿,你是大功臣,以后要器重什么人,还是要先由范爱卿说了算。
范安笑笑,这些话不知是不是陈以勤教他的。他下意识扫了一眼,问:“陈大人今天没有陪着圣上吗?”
刘桓道:“老师今早去长安门送使者去了。”范安问:“送什么使者。”
“是遣去岷关请兵的使者,前任御史大夫李见碧。”刘桓手中写着字,抬头看了范安一眼,“范爱卿你知道这个人吗?”至尊狂妻
范安心中一阵发热,手心一下冒出了细汗。“知道一些。”他道,“圣上,臣还需回官厅办公,先告辞了。”
他从御书房退出来,一路跑出了皇宫快速往长安门去。
他上次与李见碧见面是在初春,不知不觉一晃眼已过了半年。自从他在新婚之夜在西郊的院屋里强要了李见碧,心中对他又愧又怕,春去秋来,不敢再近到那院门一步。
之后他遇见了谭寻,任由自己深陷到谭寻给他的温情里,寥解相思之苦。曾有一时,他似乎要把李见碧忘了,那人的音容,模模糊糊成了梦中的影子,只在午夜的时候,从心底深处浮出来,令他左牵右挂。
范安一口气跑出了二里,等到长安门时已去了半条命。他眼看着一队人马出了城,守门的士兵正慢慢把人关上,不由大喊到:“等等我!别关门!”
那门还是呯地合上了,守门的侍卫看着气喘吁吁的范安道:“对不住范大人,你也知道最近不太平,都尉府下令了,所有城门一律紧闭,你想出城,得有出城的令牌才行。”
范安哪有气力跟他解释,立即从旁边的城阶往城墙上跑,他三步并做二步上了城墙,正看到陈以勤静站在旌旗边上。他顺着陈以勤的眼光往下一望,看到一队七八人的骑兵正往城外去,中间一人着白色披风,连着带裘毛的帽子把头给遮住了。
范安大喊了一声:“李见碧!”
那人于马上转过头,伸手抚掉了帽沿,冷清雪白的面庞,正是李见碧。范安与他四目相对,看到李见碧的眼睛在他身上停了几数。范安直勾勾盯着他,想听他说些什么。但他心里清楚,这死没良心的人,根本什么话也不会说的。
“范平秋!”李见碧看着他,突道,“你等我回来!”
范安不可置信般僵住了身体,反应过来忙大声道:“好!”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欢喜地答应他,其实他一路跑过来,明明是想阻止他出使岷关的。他有千言万语想跟他说,却只说了这么一个“好”字。
李见碧转过头去,起手加鞭快速消失了。
此去凶险,你要多保重。刀剑无眼,记得活着回来。请不到兵就算了,先保全自己,李见碧,我范安辛辛苦苦折腾到如今,只想你活着。
上天保佑,只求你能白头到老,哪怕与我天各一方。来日你归朝,我归田,举杯邀明月,千里共婵娟。
【明 月 照 我 还 (尾声)】
84、河月
一切如陈以勤所料,李见碧到岷关不到半个月,广阳王便从西边出兵八万,在靖城将梁业成南下的军队拦了下来。两军对峙不到三日,鲁共王从东面出兵三万攻下辽城,断了梁军的后路。梁业成军分七路,沿着恒河拉长了战线,开始了反反复复的拉踞战。
李见碧随军一去便去了四个月,范安在城墙上送他的时候还没入秋,如今厚雪皑缺,已是深冬。
“听说靖城多山,那里的天入冬时异常冷。两军僵持在那处,又遇到这样的天气,将士们怕都不好受吧……”范安心系李见碧,有空便往兵部尚书王成兴的府上跑,几乎成了王府的常客。“我昨日听户部的人说,年前发的军饷已经快不够用了。”范安道,“这样冷的天,应该往靖城多送点碳火。”
王成兴替范安斟了一杯茶,那沸水在冰冷的空气里腾着白雾,袅袅如窗外票飘着的轻雪。“碳就不要指望了,粮食都不够呢。”王成兴道,“每年入冬,就算不打仗,靖城都要冻死上千人。这时节真正受苦的是白洲,峰台,九江的百姓,现在梁业成的军队被围困在那一片,早断了粮草,肯定只能抢城中百姓的粮食过活。等来年开春,那一片不知道还能活下多少人。”
范安出了王府,跟在他身边的谭寻替他撑开纸伞。两人并排往御史台走,路上积着白雪,踩上去吱噶吱噶地响。范安一路没有说话,谭寻看了他一眼,说:“大人,你是不是担心着那位叫李见碧的使者?”
“你又知道?”范安看了他一眼笑了,道:“是啊,李大人是前任御史大夫,他以前在任时与我情谊菲浅。他身体畏寒,这种天气呆在靖城,我怕他熬不过。”
谭寻安慰他道:“打仗再苦,不会苦了上将军,那李大人又不是要冲锋陷阵的小卒。自然会有人侍候好他的。等大军凯旋归来,他是大功臣,仕途无量,大人应该高兴才是。”
范安笑了笑,说我身边的人就属你最会说话,深得我心。
谭寻被他逗笑了,脚底一滑差点摔倒。范安哎了一声,忙不迭位住了他。谭寻半跪着撑起身子,笑着说我真是不小心。范安将地上的伞捡起递给他,谭寻便握住了他的手,那清秀的脸庞仰着看他,雪中青丝如墨,笑时从口中呼出的气化成一团白雾。
范安盯着他看了半数,摸了摸他耳边的碎发,说你知道吗,那位李大人长得很像你。龙章凤姿,年轻有为。
谭寻笑,说大人你又在取笑我吗?“我没有取笑你。”范安叹了口气,道,“算了,走吧。”
刘桓登基后第一个冬天特别长,往年长安下一次雪,过一个月天气就得开始转暖了。但今年不同,第一场雪过了半个月都没化,直到一月中,又下了第二场。千里之外的靖城也一直没有传来什么好消息。仙道至尊
到了二月初,皇帝刘桓不知道受了什么启发,突然说要祭天祈福。
刘桓的圣旨传到内阁,却被内阁封驳退了回来。驳书上签的是首辅杨春荣的名字,但刘桓却知道这肯定是范安的主意。范安还写了份奏章给刘桓,大概意思就是说帝王祭天事关重大,兴师动众,仪典光准备就要一个多月,现在正在打仗,就不要做这种浪费钱的事了。
其实祭天祈福是郑贵妃的主意,但这事却让十三岁的刘桓明白:原来自己当了皇帝,也不是事事由他说了算,他说出的话,若不合内阁那帮大臣的心意,是可以被驳回的。
话说回来,刘桓十三岁,陈以勤身为太傅,每日铺佐他勤政,下到内阁的每一份圣旨,陈以勤必然知道。这种祭天祈福的想法,陈以勤竟然连句劝言都没有给刘桓。这是有心逼着内阁给刘桓唱黑脸么?
陈以勤的心思范安明白得很。年前梁业成的叛军南下攻占九洲时,范安给过刘桓一份名单,上面列着朝中几十个主降官员的名字。范安本意是想让刘桓日后慎用这些官员,没想到那名录递到刘桓手上不到两个月,牵涉到的几十个官员便被陆续免职流放了。六科弹劾,锦衣卫告密,都尉府动手,陈以勤郑康一文一武,配合默契,秋风扫落叶,打遍庙堂无敌手。才两个月不到的功夫,整个朝堂都被扫荡了一遍。
这些事范安都看在眼里,他清楚地知道,终有一天,陈以勤的手会伸向内阁,伸向自己。
但又如何,大势所趋,任范安三头六臂也无法阻挡。陈以勤栽培了刘桓十年,如今是他得偿所愿的时候。全朝的人都知道他在排除异已,结党私营,但弹劾陈以勤的奏章再多,也撼动不了刘桓对他的信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那是数十个年头的不离不弃,日日夜夜的陪伴才取得的信任,岂是范安能够轻易撼动的
陈以勤必然是第二个梁业年,这是范安抬眼就能预料到的事。
范安已经太累了,没有心力再去跟陈以勤斗。他身为御史大夫,纠察百官,每日看着陈以勤结党私营,却没说过一句阻拦的话。他自己不管,也不准谭寻管,谭寻身为监察御史,曾经写过一份弹劾陈以勤的奏章,被范安偷偷截下来烧了。其他的人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五指刮沙,拦得住几个算几个。
他在这庙堂已经呆得太久了,三年的明争暗斗,心越来越小,能装下的事越来越少了。他现在心里空荡荡的,只留下一根轻绳,还系着“李见碧”三个字。致命纠缠:二嫁腹黑男
三月初春的时候,从靖城传来大捷。这一次的胜利如同破冬而出的柳芽,有了第一颗便有第二颗,不过半个月,那捷报便如柳絮般往长安吹了过来。四月长安,梨花淡白柳深青的时节,广阳王的军队伴着满城飘花凯旋而归了。
范安以为广阳王会在城外与新帝会一次面,便回去岷关,不想听说广阳王接受了新帝的邀请,要进宫来行庆功宴。刘熙在位时动过几次削藩的念头,广阳王不可能不知。如今新帝继位,他将大军谴回岷关,只带了几十个轻骑来到长安,真是极有胆色。
范安站在城墙上,看着那队人在欢呼声中由远及近。长安城口的梨花如四月的白雪,李见碧在马上抬头看他,突认出了他,喊道:“范平秋!”
范安微微而笑,如释重负般轻应了一声,人潮涌动中,这一声只他自己听得见。
广阳王的庆功宴设在御花园,范安身为内阁的重臣自己要做陪。灯红酒绿,月光下宫灯耀如霓虹,歌舞升平,美姬的水袖浓墨重彩,舞动中令人眼花缭乱。范安轮敬了广阳王身边的一众随从,回到席上已近半醉。他看到广阳王在和刘桓说话,看到传说中的孟将军,两年前,这人从岷关私自进京来探望李见碧,他在李见碧的门口还撞到这两人相拥的场景。
“那位就是孟屏山。”陈以勤突然走过来,他手执着酒杯,望着那人道,“李见碧当年因私通关外被流放,就是跟这个人。如今他进京来说明,定能洗脱李见碧当年大不敬之罪。等这行人走后,李见碧会重回朝庭,刑部尚书要告老还乡,我准备让他接替王明凤的位置。”
“王明凤要告老还乡?”范安抬眼看他,问,“什么时候的事?”王明凤是他一手提拨的亲信,突然要走,自己竟然不知道。
陈以勤笑看他,说范大人,你这几个月只关心着靖城的军情,关心过自己御史台和内阁的事吗?
范安摆了摆手,说随便你。他摇摇晃晃地站起身子,拉了拉自己的襟口,酒气蒸腾上来,令上浑身发热。此时有人走过来,喊着范大人给他敬酒,范安迷迷糊糊又喝了一杯,等那人一走便退出了酒宴。
他手执着酒杯走了百米,到了绛雪轩的平台上独自一人坐着。远处歌声人声喧嚣,范安望着河面,初春的风吹着,河中的月亮漾着雪白的光泽。
“范平秋。”突有一人唤他,范安回过头,看到一修长清廋的身影慢慢走过来。下摆随飘动,如地上蛰蛰欲飞的白梨花。独医无二
范安眯了眯眼,那人在丈外站住,手执着一白色描红的酒甁,宫灯的光照亮人脸,范安笑了。“李大人……”他站起来道,“他们说你不会来呢。”
李见碧不置可否,只问:“你怎么一人在这喝酒?”范安半醉着摇了摇头,说我只是累了。他说话时脚下一倾,李见碧忙上前扶住了他的手,道:“范大人你醉了。”
范安近在咫尺看着李见碧,半晌,伸手摸了摸李见碧耳边的碎发。李见碧没有躲,轻笑着给范安手中的空杯斟了半杯酒,慢慢推开了他。
“李大人,我喜欢你……”范安抓着他的手,突然哽咽道,“我终于把你等回来了。”
“我也喜欢你……”李见碧温柔着看他,边笑边轻轻摇头,“可你醉了,恐怕把我当成了别人。”
李见碧又将范安推了推,但范安如泥般粘在他身上就是不肯挪开。李见碧便随他一起坐了下来。“我已经不再生你的气了。”李见碧看着河面,任范安闭着眼挂在他身上,“我在靖城的时候,有一次被叛军围困,快要死的时候,我问我自己,这一辈子可曾有愧于谁。我有愧于你,范平秋,我欠你的人情。”
“你这人虽然滥情,但给我的每一份情都是真心。我以前不相信,如今我现在站在这里,不得不信。”李见碧道,“范平秋,你放心,我以后会对你好的。”他歪头看范安,问,“你听到了吗?”
范安搂着李见碧的胳臂,闭着眼却不回答。
李见碧摸着他的脸笑了笑,此时突有一人从远处走过来,站在丈外唤了一声“范大人?”李见碧回过头,看到一人走过来,俯下身拉了拉范安。
李见碧打量了他一眼,问:“你是?”他扫了一眼那人的官服,问,“御史台的监察御史?我以前没有见过你。”
这人正是谭寻,他抬头看了一眼李见碧,愣了一愣,道:“下官居是去年才到御史台的,李大人自然没有见过我。”他晃了晃范安,尴尬地笑了笑,道,“对不住,我家大人喝醉了酒就喜欢粘人,他恐怕把你当成了我。”
李见碧愣了半数,旋即冷笑了一声,他突伸手往范安胳臂上狠狠拧了一把。范安吃痛,几乎是惨叫着醒了过来,呼着酒气道:“哪个混蛋拧我阿……”
李见碧执过栏上的酒瓶,站起来斜看了一眼谭寻,说那你照顾好你家大人。
85、酸醋
范安有些清醒过来了,他抬头看了一眼李见碧,正见李见碧冷睇着他,心中一喜,道,“哎?李大人?真的是你?”他抚了抚面颊,说我刚才以为在做梦呢。
李见碧一言不发地准备走下轩去,突听范安在身后道:“你刚才说什么来着,说你喜欢我,是不是真的?”李见碧闻言转过身去,正见谭寻盯着他看,他心下莫明气急,脸上都微微泛红了。“范大人你醉了!”他恨恨道,“你做梦了吧!”
他说完抬脚便走,不想范安喝了一声“你站住!”,李见碧被他突如其来的一声吓到,手中的酒瓶都摔在了地上。他正欲发作,范发突从轩台上跳下来抱住他甩起了酒疯。“你不能走!”他竟大声道,“我喜欢你!你怎么对我这么狠心啊!你这死没天良的……心是石头做的吗?怎么对我一点都动不了心呢……我瞎了眼,肯定是上辈了欠了你的钱,还允你这世来折磨我,你有什么好?”
他一边喃着你有什么好,一边箍着李见碧不肯撒手,李见碧尴尬极了,左右四顾一番,还好周遭没人,只有谭寻还在轩台上静看着他俩,他心中莫明涌起了怒气,道,“你看什么?还不把你家大人拉走?”
那谭寻却是一动不动,冷风中如定住的雕像。
李见碧皱眉的功夫,范安突然捧住了他的脸,说让我亲一亲。李见碧不可置信地怒道:“你说什么?!”范安呼着酒气道:“让我亲一亲你……”说罢一张脸便硬凑过来,李见碧忍无可忍,挣开双手猛推了他一把。
范安脚下一滑,呯地翻身在旁边的草丛里,李见碧呼着气整了整襟口,抬头对还愣着的谭寻道:“照顾好你家大人。”
三年了,这人还是一副见面就惹人嫌弃的德性。李见碧想,远不如相隔千里时,梦中想见的模样。
范安确实醉了,记不得自己做过什么丢人的事。他后脑摔地上的时候肿了个包,摸着挺疼,却记不得是怎么来的。庆功宴结束后第三天,他与李见碧等一干官员到城门口为广阳王送行,回来的时候小心翼翼地去与李见碧搭话,但李见碧冷冰冰地对他,只与他客套了几句,便转身与别人说话了。
范安问旁边的谭寻,说李大人怎么一副我欠了他钱的样子,他才回来两天,我有做什么惹他嫌弃的事了吗?竟然这么冷冰冰地对我呢。
谭寻跟在他后边,心不在焉地说下官不知道。
范安转过身来,说你又怎么回事?这两天也不对劲啊。谭寻忙摇摇头否认,末了问范安:那李大人以前对你很好吗?范安说也没有,他一直都是这样。
“那李大人以前对你冷冰冰的,现在也对你冷冰冰的。”谭寻道,“这不挺好吗,并没有不对劲的地方。”范安愣了愣,道:“也对。”持戒者
对呵,冷冰冰的挺好,总强过啮牙怒目,恶言相向吧。
范安心里还想着一年前与李见碧在长安西郊发生的情事。当时想着若有一天李见碧重回朝廷,肯定会千方百计报复他,要他的命。现在那人回来了,慢慢悠悠就走在他前面,与他相距不过三丈,偶尔侧头与人说话,眉眼从容,神色冷清。
便如初见时的一样,并没有半点差别。
这人定然早把那事放下了,自己却还一直想着那件事。他想到此处低头笑了笑,此时李见碧不经意回头看了他一眼,范安与他四目相对,愣了一会,忙识趣地走了开去。
李见碧归朝不到七日,王明凤果然告老还乡去了,第二日,李见碧接任刑部尚书的圣旨就到了内阁。范安想起庆功宴那一会,陈以勤告知他李见碧会接任王明凤的位置,他那时还不信,不想转眼就成真了。
真是风水轮流转,转来转去不过一条河。当年他刚进京时,任的就是刑部尚书,还得称李见碧一声御史大人。如今两人的职位调了个,轮到李见碧称他一声御史范大人了。
短短三年,范安已是位极人臣,他是御史大夫,华盖殿大学士,内阁次辅,还是郑贵妃的亲信,除开陈以勤及郑家的一干武将,论德高望重,朝中还有哪个及得上范安?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跟在李见碧后面献殷勤的范二了,可能因为资历老了的缘故,做起事来也不如当年那么勤勉了。
李见碧身任刑部尚书之后,范安私下对李见碧说,梁业年走后,陈以勤以各种罪名弹劾过六科的十几个官员,这些人以前与梁业年走得近,陈大人想换掉这批人。但这些罪名疑点太多,王明凤不敢判,着急就回家了。这些案子留给你,但愿你能秉公执法。
范安跟李见碧说这些话的时候正经着脸色,没敢多做一点亲近的举动。李见碧看着他说完,轻声说是,下官谨记范大人教悔。范安看他说话时嘴角含着轻笑,背上莫明冒了层冷汗,连说那你忙吧,我走了。
王明凤留下来的十几个案子,李见碧不到一个月全审完了。他将判书递交大理寺,次日便过了终审,大理寺又提交给了内阁。出乎范安意料,这几个案子,李见碧并没有“秉公执法”,很多案子还是证据不足,却都成立了罪名。
这些人都是陈以勤弹劾的,王明凤在位时,也审过几个案子,忌惮着陈以勤在朝中的势力,判决结果跟李见碧所出的差不多,但最后被范安以内阁的名议打了回去,还骂他“敷衍塞责,草菅人命”。
他秉公执法,必得罪了陈以勤,若不秉公执法,又得罪了范安。左右为难之下告老还乡去了,你们爱怎么斗怎么斗,我不奉陪了,惹不起,还躲不起么?重生之娇妻太难缠
如今李见碧掌了刑权,一点没把范安放在眼里,陈以勤怎么告的状,李见碧便怎么判的罪,哪有一点“公正”可言?
但这次范安没把判决书打回去,批了直接给了首辅杨春荣。杨春荣现在只求安稳混个日子,什么意见也没有,直接交给了皇帝刘桓。最后圣旨下来,十三名官员全都免职流放。
立时朝中骂声一片。
但范安才不管这些,他早年的坚韧已磨光了,现在只想在朝中混混日子,每天上上朝,看看他的李见碧。他的脸皮早两年就练得跟城墙一样厚实,这案子判下来之后,六科的言官上疏弹劾三司渎职,指名道姓骂范安和李见碧的人一波接一波。范安还是那句话:骂就骂吧,只要不杀上门来就好,又不会少块肉。
这情形就跟当年梁业年陷害李见碧一样,刘熙免职流放的圣旨下来,朝中也是骂声一片,但最后又如何?李见碧该受的终究受了。
范安御史台手下也有上百的言官,六科的人骂他的时候,有几个没眼力劲的竟然也跟着骂。吃里扒外的蠢货从来不少,范安也挺坦然,但万万没想到,谭寻竟然也是其中一个。
谭寻是个玲珑剔透的人,骂人一下子骂到了点子上。大多数人只知道骂三司渎职,而谭寻直接骂到了陈以勤和刘桓。
这一份奏疏不得了,范安甚至没想到凭谭寻的脑子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正如范安自己以前说的:“你虽然没中进士,但在我看来,你的学问才华一点也不比那些状元探花来得少,那些书呆子整日只知道写些青词八股,你比他们知趣多了,你人聪明,是块当官的料。”
谭寻是个好官,人聪明,但毕竟太年轻。
范安把谭寻叫来,说你这样的奏疏,不能呈给圣上。李见碧判的那些案子你不要管了,也不要瞎起哄。谭寻向来听话,不想这次却顶撞了范安,他说:大人你是兰台之首,做的就是纠察百官的事,以前梁业年那般不可一世,你都敢与之较量。为什么如今怕了这李见碧?你与李大人有情,但法不容情,你若要袒护着他,又何必坐这个御史大夫的位置?
范安被他说得差点岔了气。“时世造英雄,这朝堂十年之内,注定是陈家的。”即便谭寻这样出言不敬,范安也不愿责备他,只道,“你这份东西送上去,会要了你的命,懂吗?”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谭寻道,“宁以义死,不敬幸生,而视死如归。大人,我是你的学生,这些话是你教我的,你忘了吗?”吞天魔神经
“这些是书上的话,我说出口,你就真听进去了?书上说的圣人之言大可不必信,你别书读得太多,读成了书呆子。”范安道,“好了别说了,你走吧。”你若再管这个事,就不要做这个监察御史了,范安本想威胁他一句,但话临到口又收了回去。
谭寻依言回去了,但他咽不下这口气,于是重新写了奏疏,这次没骂陈以勤和刘桓,只骂李见碧渎职枉法。这份奏疏以六科的名义上呈,没经过范安的手,成功送到了刘桓手上,经由陈以勤,又被李见碧知道了。
李见碧注意到了谭寻这个名字,立即反应过来这是范安手下的亲信。那天在绛雪轩,这人唤着范大人,眼神非同寻常,清秀出尘的相貌,十有八九是范安找的相好。
这些天骂李见碧的人多了去了,无论多难听,李见碧只当是耳边风。但他偏偏就受不得这个叫谭寻的你若识时务躲得远些,懂得井水不犯河水,我不屑来找你的茬。但你敢主动晃到我面前来挑衅,就别怪我起来煽你的脸。
李见碧兰台出身,做了近十年的御史大夫,一双厉眼鸡蛋里都能挑出骨头来,何况谭寻这样的满身是刺的主。他注意到谭寻年轻貌美,才二十有一,却任了四品监察御史。一个在史部连候补名字都没有的人,怎么能在一年之内做到监察御史这个职位?不是凭人情,那就是凭奸情。
李见碧用头发想都能知道这是范安插的手,他翻出谭寻的官录,发现他最先是以书令史的身份进到御史台的,于是以查案的名义要来了考功司当时考试的答卷。果然,十份考卷中,谭寻那份是答得最差的,但当时的录入结果,谭寻却是以第一名的名次进到了御史台。
他没向史部问罪,连句话也没问,直接回刑部给范安写了封手书。大概意思便是:我查了你手下一个叫谭寻的监察御史,发现他当年考试的成绩非常差,这样的人,是怎么坐上监察御史这个位置的。你是兰台之首,纠察百官,赶紧去查一查。
范安不是傻子,他叫来了谭寻,说我不是叫你不要管李见碧的事么?你怎么又惹着他了?
谭寻便把他上疏骂李见碧的事告诉了范安。范安看着他叹了一口气,说今天起,你不再是兰台的监察御史了。一年前是我把你从顺天府调到我身边的,现在你回去吧。
谭寻睁大了眼睛,不可置信道:“大人你说什么?”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这内阁呆多久,不知道还能护得了你多久。”范安道,“在我离开之前,你先离开,这是对你好。”
86、裂隙
谭寻静静看着他,眼神里是惊讶和委屈,他没想到范安会这样干脆地扫他出门。他能在范安面前据理力争,不过是仗着范安喜欢他,恃宠而骄。若被调回顺天府,等于离开了皇城,别说弹劾李见碧,他连沾染这片是非的资格都没有。
“大人我错了,我听你的,再也不乱说话了。”他道,“你别赶我走。”
谭寻一说软话,范安就软了心,他叹了口气,道:“这样吧,我先将你调回顺天府去,先消了李见碧的气。再给户部给事打个招呼,到时你去六科任职,先做个补阙,熬个一两年,等风头过了,再慢慢提拔,你看怎样。”
这已是极大的袒护,谭寻现在已经被李见珠盯上了,不可能再在兰台任职。这样使个障眼法糊弄一下,也算用心良苦。谭寻怎会不明白,纵然心中不甘愤怒,却也只能道是。他怕再顶撞下去,范安生他的气,不把自己调回来,那他这辈子可能永远也见不到范安了。
“你调回顺天府后,回去把名字改了,再到六科任职。”范安道,“我会帮你处理好。但你得答应我,不再惹是生非,行吗?”
谭寻沉默着半晌,说是,学生记住了。
次日,谭寻便被范安一纸调回了顺天府。半月之后,礼科又把谭寻召了回来,依范安的吩咐,让他先做一个补阙。
谭寻老实多了,范安的心也放了下来,之后的几个月也没再去关心他。
第14节
恋耽美
正文 第14节
同类推荐:
我才不会爱上什么徒弟/太上忘情、
骚穴插入特集(脑洞肉段,粗口向)-v文、
乐可(完结+番外)、
他超霸道的 完结+番外、
男生宿舍被调教的小伪娘-v文、
皇上在奏折里夹话本看、
深度开发1v3、
轮流发生性关系(双性/NP/产乳/生子/QJ/LJ/人兽)-v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