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PO原创市集
首页戏明 戏明 第74节

戏明 第74节

    他不聪明能叫谢迁早早动了收徒的心思?他不聪明能叫李东阳和丘濬他们都对他另眼相看?他不聪明能在两三岁的年纪就懂棋懂算术?
    这种瞎话传了出去是要挨打的!
    杨廷和作为议论文高手,写起文章来文义畅达,平日里也很擅长有逻辑地讲道理。
    他抱起杨慎坐到文哥儿对面,笑着对两个小孩儿说道:“有则古时传下来的小故事,倒是适合讲给你们听听。据传有两个特别聪明但很顽皮的兄弟,经常让他们先生头疼。有次他们先生要出远门,怕他们出去胡混,便给他们留了许多功课。”
    一听到许多功课,文哥儿的代入感就来了。
    “然后呢?”文哥儿紧张追问道。
    杨廷和就给他们讲了下去。
    哪怕先生布置了许多功课,兄弟俩还是跑出去玩耍了。
    哥哥一直玩儿到下午,才火急火燎跑回家临时抱佛脚把书看了一遍。弟弟呢,更贪玩,愣是玩到跟他们先生前后脚回家。
    结果先生回来后叫哥哥先背书,哥哥居然背得那叫一个流畅。
    原来他看书过目不忘,看个一遍就能记住!
    先生听了一半,觉得哥哥没偷懒,叫他停下换弟弟背。
    弟弟居然也顺顺溜溜地背起书来。
    直至背到一半才突然卡壳。
    先生奇道:“你怎么不往下背了?”
    弟弟回答:“刚才哥哥只背到这里。”
    原来弟弟压根没看书,只听哥哥背一遍就记下来了!
    可刚才先生只让哥哥背到一半,弟弟自然只能背一半!
    文哥儿:“…………”
    这个故事听起来可真耳熟,他很怀疑是杨廷和现编的!
    杨廷和不疾不徐地笑道:“就是这样聪明的两兄弟,如今谁都不知晓他们的姓名,只余下稗官野史中的三两句笑谈。”
    杨廷和抬手摸了摸杨慎的脑袋,目光则是温煦地望着文哥儿。
    “所以比较谁更聪明这种事,本就没什么意义,知道怎么把聪明用到正途上才是最要紧的——有十分聪明用对三分,和有三分聪明用对三分,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些话对三岁小孩儿来说本有点过于深奥,文哥儿和杨慎听后却都牢牢记了下来。
    文哥儿没再纠结“为什么我身边的人都能过目不忘”,开始认认真真跟着杨廷和对弈起来。
    等到天色慢慢暗下来,文哥儿才别过杨廷和与金生一同归家去。
    长安街上有不少行色匆匆的行人,明显都是急着赶在夜禁前回自己住处去。
    文哥儿觉得有些稀奇,感觉以前好像没这么多人的。
    他琢磨了一下,终于想起来现在已经进入三月,正好是大明准公务员们会试结束、等待殿试的空档。
    各地考生们怀揣着高中的期望来到京城,眼看马上就要鱼跃龙门当进士了,主要进行这么两个活动:一个是要和同年考生搞团建热闹热闹,另一个就是要想办法拜会和自己有点关系的官场前辈混个脸熟。
    没有关系,创造关系也要上。
    比如唐伯虎来京城考试,就特地去拜见他乡试座师梁储的好友程敏政,说是花钱求程敏政写篇文章给梁储。
    这事儿大家都懂,明显就是官场上送“润笔费”的那一套,意思无非是“我是您好朋友的学生,日后您能关照关照我不”。
    一般来说只要对方收了这钱基本就表示认下了这重关系,大家以后可以走动走动。
    结果好巧不巧,那年程敏政是主考官,后来他们几个齐齐卷入了舞弊案。
    这笔相当于官场潜规则的“润笔费”一下子成了唐伯虎涉嫌舞弊的罪证!
    虽说这个结果不太美妙,可也从侧面体现了大明官场里头的一点小门道。
    眼下正是各方走动的好时机,长安街这个官员聚集地可不就热闹无比吗?
    文哥儿觉得这事儿和自己没关系,麻溜回家吃饭去。
    结果就在文哥儿心心念念的酸笋快腌好的时候,一道来自宫中的旨意突然送到了王家。
    殿试在即,朝廷安排了一批官员负责殿试,其中十七位读卷官之中就有三个熟人,他爹王华、他老师谢迁以及他老师李东阳。
    按照惯例,负责殿试的相关官员可以带个家中小子进去观摩一二,这样当儿子的也可以在旁侍奉父亲、叫他们心无旁骛地卖力办好三年一度的抡才大典。
    这活儿王守仁十二岁时就体验过。
    只不过那次王华是弥封官,这次是读卷官!
    朱祐樘今儿这道旨意就是让王华带文哥儿侍奉左右。
    这是朱祐樘登基后举办的第一轮科举,近来他读了文哥儿的文章,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眼下要进行的可是朝廷最重要的抡才大典,朱祐樘觉得来个三岁能文的小神童镇镇场子,肯定能选出合心意的人才!
    这不,颇为迷信的朱祐樘就派人来王家传旨了。
    文哥儿:?????
    你再说一遍,让谁侍奉谁?
    就问你三岁小孩能侍奉谁?
    你这个皇帝,思想有问题!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可恶,这个大明好奇怪!
    *
    更新啦!精心制作(?)了新封面!
    画是文徵明侄子文伯仁的《方壶图轴》部分截图,“戏”字是赵孟頫的,“明”是苏轼的,随便瞎凑凑!【绝对不是看自己的丑字看腻了
    *
    注:
    1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出自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
    2杨廷和讲的兄弟故事:出自看吕世浩老师的《史记》公开课,还蛮有意思的,b站就可以看
    3儿子侍奉考官爹这事,不仅王守仁干过,杨慎也干过
    据说杨慎还从别的考官不看好的卷子里发现一份好卷子,特意拿去推荐给杨廷和。那考生得知这件事后直接喊杨慎“小座主”。
    文哥儿:可恶,这些历史大佬,个个都开挂!!
    *
    那考生崔铣也是个奇人,特别爱喝酒,有次大半夜在街上席地而坐自斟自饮,已经是首辅的李东阳早起上朝路过时撞上了,他还笑着问“老师来喝一杯吗?”,李东阳也笑了笑,果真过去和他行觞对饮到朝会的灯火仪仗亮起来。
    这段看到就很喜欢,有点文人式的潇洒浪漫(?
    *
    “小座主”出自《名山藏》:“十八从廷和礼闱较士,得崔铣卷,心奇之,而考官未录,以呈廷和,录为经魁,铣后称慎小座主。”
    4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语出南朝·宋梁间殷芸《小说》。文载:“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第63章
    文哥儿纳闷了半天跑去问他爹咋回事。
    王华那才是真郁闷。
    殿试主考官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大部分活都是临时组成的殿试工作小组负责。
    以前他还在翰林院打杂,参与殿试工作也是只配打杂,比如受卷官(收卷的)和弥封官(密封的)。
    读卷官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十七位读卷官要在一天之内对三百多份殿试文章进行交叉评阅。
    按照殿试文章的字数要求每份答卷约莫一千字左右。
    算下来大概就是一口气看个三十多万字议论文罢了!
    这还没完等阁老们挑出十二份可以呈到御前去的优秀考卷,第二天一早还得由读卷官跪到文华殿内给皇帝把这些文章读一遍。
    要知道十七位读卷官选的都是出身、职位一等一好的官员为首的直接就是首辅或阁老。
    打头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大多年迈体衰熬个一天已经是极限了,于是到了真正的读卷环节大多是从末尾资历比较浅且年轻力壮的官员挑选三四位负责御前跪读。
    王华横看竖看,自己虽不算最年轻的(谢迁李东阳都比他稍微年轻一点儿)却是读卷官里最晚入朝的,算下来才堪堪摸到读卷官资格的尾巴。
    年轻力壮√
    资历最浅√
    一看就知道是去当壮丁的人没错了!
    其实当壮丁也没啥不少人做梦都想要这样的荣耀。可叫他去当壮丁就算了,怎么还让他带上儿子?
    当初圣上召见文哥儿,那也是由女眷带进宫去的,算不得什么正经觐见。眼下可是要把这么个小娃娃夹带进殿试工作小组真不怕他闹腾吗?
    就算圣上可以不怕他这个当爹的能不怕吗?
    王华看了眼一脸茫然的儿子稍微解释了一下。
    殿试科举的最后一道关卡。
    理论上来说殿试是不会再黜落任何人的最差也会是个同进士。
    他们这些读卷官要做的,就是先从三百多份答卷里筛选出十份有资格竞争一甲的好文章等内阁点头之后再勤勤恳恳地把对剩下那些文章从第十一名排到三百多名。
    至于状元、榜眼、探花到底选谁那是由阁老划定范围且由皇帝最终敲定的基本没他们读卷官什么事。
    所以他们就是去干活的!
    由于这活不太轻松,阅卷强度很高,忙碌间隙肯定需要有个什么人来斟茶递水。偏这么要紧的地方让大伙自带仆从又不适合,所以一般会允许他们带上自己儿子。
    朝廷官员通通都是政审过的,他们的儿子自然比其他阿猫阿狗可靠!
    这样一来,你可以舒舒服服完成阅卷任务,你儿子也可以长长见识,好事成双啊!
    --


同类推荐: 顶级暴徒被前男友他爸强肏(NP,重口,高H)孽缠:被前男友他爸囚禁强肏(NP,高H)重生国民女神:冷少宠妻宠上天独占帝心:后位,我要了医品太子妃金玉满堂(古言女尊NP)乱七八糟的短篇集(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