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PO原创市集
首页过气流量的导演之路 过气流量的导演之路——鲨鱼赫斯(12)

过气流量的导演之路——鲨鱼赫斯(12)

    选择是双向的,陆鸣能和他们组队成功,是因为他提供的创意设想足够打动人。
    在找到杨星宇后,陆鸣直接阐明了自己想要拍摄的故事内核:我想讲一个关于厌食症少年的故事,人物设定为17岁,叫胡杨杨。
    胡杨杨从6岁开始就因为长得好看,被父母有意培养为童模,为淘宝上的童装店拍宣传广告。而当他父母发现他一个月就能挣5万块以后,就都辞职在家,四处带着孩子全国赶场拍广告,有时候夏天拍冬装,一拍就是六、七个小时。因为从小浸染在好吃懒做的父母教育中,又很少有机会去学校,胡杨杨已经成为了一个如他父母一般势力而虚荣的人,17岁的时候,为了艺考,又回到挂名的高中冲刺文化课,但他很难融入班集体,遭受到校园冷暴力,在各方压力下,胡杨杨得了神经性厌食症,他开始偷偷地催吐,即使已经瘦得像纸片人了,依然觉得自己不够瘦,而他父母在老家靠着胡杨杨赚的钱,吃吃喝喝、打打牌,对儿子的处境一无所知。故事的结尾,他在绝望中自杀了。
    杨星宇听完陆鸣的阐述,摸了摸自己的下巴,说道:我觉得这个故事的框架不错,但只有一个人物显得太单薄,需要再增加新角色补充空白。
    陆鸣想了一会儿,说道:现在只有胡杨杨一个角色,最后故事是以悲剧收尾的,如果再加一个女性角色,可能比较常规的做法是改成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
    杨星宇拿出一张空白的A4纸,记录对话中的要点,并询问道:陆鸣,你介意改一下故事的最终走向吗?如果把主角设置为胡杨杨和他父母,双线进行,通过插叙补充童年经历,那刻画的主题就是破碎的童年记忆和被割裂的亲子关系,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也有很多可以深挖的点。但我可能更倾向于简略交代他和父母的关系,加入一个女性角色作为他生命中的一道光,把故事引向暖色调,最后让故事停在他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与生活和解的方式。
    陆鸣点了点头,眉头微皱道:不过这样的话,厌食症就不是一个主要探讨的话题了,我这个故事最开始就是想要向大众介绍厌食症的概念。其实厌食症常见于年轻女性,很多人都是在非健康的减肥过程中患上神经性厌食症的,包括催吐、断食等极端手段的危害性,很多小姑娘是不了解的,我希望能通过这个短片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厌食症一旦确诊,那就是一种需要专业医疗手段介入的精神疾病,而不是什么你自己多吃点就能好的小问题。
    杨星宇皱眉思考了一段时间,然后说道:我在编剧本的时候,可以保留厌食症为主要话题,表现胡杨杨完整的人物成长线,这样也可以达到科普一些厌食症现状的目的。
    陆鸣同意了这样的剧本方案,把他提前搜集的资料交给了杨星宇。
    在正式录制第二期节目前,陆鸣去了一趟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他提前联系了医院相关负责人,获得了采访进食障碍诊疗专科副主任医生的机会。
    陆鸣见到李医生是在周一中午12点半,对方刚吃好午饭,利用午休时间来接受访谈。
    陆鸣率先开口道:不好意思,打扰了,我是陆鸣,现在正在准备《我是演员》参赛短片,想要讨论关于厌食症的话题,了解到我们医院有进食障碍诊疗专科,所以想来了解一些专业意见和这个病目前的现实情况。
    李医生友善地冲他笑了一笑,说道:进食障碍主要分为厌食症和暴食症,这两种情况目前在我们国内都不少见,尤其好发于年轻女性。很多女孩子受到一些媒体的引导,总是想要追求所谓完美身材,采用节食、断食等一些比较激进的做法来减肥,甚至还有人催吐,发展到后期,就成了神经性厌食症或是暴食症。这时候,就需要专业医疗力量的介入了,但很多人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需要治疗的病。
    陆鸣一边记录,一边回应道:是的,就是了解到这个情况,所以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人正视这个问题,接受治疗。我还想问一下,这个病一般是单独发生的吗?还是有可能和其他精神疾病一起发生?
    一些患者后期正常生活秩序被完全打乱了,确实有一些人除了进食障碍,还有抑郁症之类的情况,心理状态很不理想。
    陆鸣主要询问了李医生进食障碍的主要表现、发展阶段、治疗方案、患者面临的社会压力,还询问了家人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李医生的那句话给陆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进食障碍的病人其实非常需要家人朋友的支持,但他们在面对家人的时候通常是很难启齿的。
    尤其是胡杨杨这样亲子关系疏离的家庭。一些病人面对的阻力是家里人对进食障碍认知不足,不知道要怎么和他们说,他们才能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不是孩子不肯好好吃饭。一些父母也是关心孩子的,但他们觉得厌食症就是胃口不好,多吃点就行了;暴食症就是太馋了,少吃点就没事了。他们并不能意识到他们的孩子如果患有进食障碍,那这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了,需要专业医疗手段介入,才能好转。
    而胡杨杨更惨一些,他的父母不只是不了解进食障碍,他们甚至不关心孩子,他们只关心孩子赚了多少钱。在胡杨杨10岁的时候,他妈妈就会因为他连续拍摄6小时以上,情绪不佳,而在拍摄现场骂他、打他。这样一种扭曲的亲子关系使得胡杨杨的心理状态极不稳定。
    他的人际关系网不断收紧,没有朋友,父母也不可靠,他通过计算自己赚了多少钱来标榜自己的价值。他小小年纪就张口闭口手上那块劳力士多少钱,是因为他需要虚荣的面具来保护自己。
    就连参加艺考也是他主动要求的,他父母觉得只要当模特网红能赚钱,一直这样下去也没什么不好的,至于什么未来、长远规划、职业生涯,这些并不是他们会考虑的问题。
    是胡杨杨自己没有彻底放弃自己,他暗暗地想:如果我能考进大学,也许我就能从这种状态里走出来,去更高更远的地方。
    杨星宇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就把剧本写完了,而在他写剧本的这段时间里,陆鸣和于诗文找了女演员金灿来演新加的女同学角色陈仪。
    陆鸣和金灿先根据剧本大纲开始讨论角色。
    金灿虽然已经27岁了,但她看上去还是很素净、文雅的小姑娘的样子,演高中生也毫不违和。她18岁被被大导演汤凯挑中担任电影女主角的时候,很多人都在问:就她这样平平无奇的长相,也能做女演员?
    金灿面临着诸多质疑,一直到3年前,她凭借作品《秋天怀念》中顾茵一角拿到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所有的质疑声都平息了,一夜之间,她成了人们口中的天降紫薇星,95花的领头羊,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希望。她能同意当陆鸣他们组的助演嘉宾,也是因为她和于诗文在大学时期就是好朋友了,给朋友一个面子,正好在进组下一部电影之前,也增加一些曝光度。
    讨论角色的过程中,陆鸣和金灿发生了一些争执。
    陆鸣过去一直认为演员应该尽可能地贴合角色,拉进角色和自身的距离,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状态。而金灿则不满这种说法:我在《秋天怀念》里演了一个同性恋,那段时间老有媒体问我是不是喜欢女孩子。我就奇了怪了,我是一个演员,角色的性向和我的性向有什么关系?那怎么没有人问演外星人的人你是不是真的来自火星。这是对演戏的一种误解,好像你一定要找到和角色的共同点,你才能演好一个角色,你得把自己变得像他、她。但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你可以演任何人,哪怕是和你本身的生活毫无交集的陌生人物,只要你有一套系统科学的办法能够把握人物独白和底色,再加上一点点演员的直觉,你完全可以演好和你截然不同的角色。
    陆鸣听了她的话,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开始思考自己过去的演绎方法是不是可以加以改进。
    化妆师替陆鸣定妆的时候,在他的脸颊上打了大量的修容,来贴合胡杨杨作为一个厌食症患者脸部瘦削的特征。陆鸣望着化妆镜里的自己,想到:他过去两个礼拜为这个角色有意识地进行节食、减重当然是有意义的,但金灿说的也有道理,要想把胡杨杨这个角色演活,不能只是尽可能地增加自己和他的共同点,而是要为人物行为进行注脚,使人物行事逻辑合理化,情绪连贯化,先要说服自己这样一个角色是可以真实存在的,再尝试去说服观众。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家注意防护,出门戴好口罩,勤洗手,尽量避开人流密集处,如果要去医院看病,最好再戴副手套,祝大家新年都能健康平安!
    第20章 《好长的冬天》(2)
    话题度是好事,流量也是好事。陆鸣在一个综艺里能找到这样的摄影、编剧、演员一起合作,得益于他身上的话题度和流量。这阵容里尤其突出的就是演员金灿,24岁就成了三金影后,以她的咖位,没必要来参加这样一个综艺节目,她能来,一方面是节目组努力了,另一方面也是看在好友于诗文的面子上。金灿也许并不需要一个综艺节目来保持热度,但于诗文需要借助节目的热度走进公众视野,让更多人注意到她这样一个摄影师,希望能得到更多参与到电影项目制作中的机会。
    陆鸣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导演。来参加节目的大多数是北电导演系在读学生和一些广告导演。崭露头角的商业片导演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忙着拉投资、找剧本,筹划着自己的下一部电影。小众的文艺片导演对这个节目更不感兴趣,他们中许多人颇有些清高的意味,对一切商业化元素都采取十分保守的抵触态度。
    在可选范围内,陆鸣没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来讲这个故事。
    于是陆鸣决定自己当导演来讲这个故事。
    严格来说,陆鸣属于非学院派导演。表演与导演完全是两个维度,他对于导演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以往片场的观察。
    但导演电影并不是一件程式化的事,它需要很多个人思考,每个导演都有独特的个人色彩。
    陆鸣还没有导演过真人电影作品,从他的动画短片里,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设置一些象征意象,喜欢具有冲击力的画面和宏大叙事,他的短片作品还带有一种寓言童话色彩。
    《好长的冬天》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从小当童模的胡杨杨,当杨星宇交出剧本终稿后,这个故事的内核是两个年轻人互相救赎。
    陈仪是单亲家庭的孩子,高中班里不起眼的女同学,敏感自卑。她注意到胡杨杨的异常,并鼓励他去医院治疗厌食症,替他补习文化课,最后陈仪入园考进中国政法大学,胡杨杨去了北电。故事结束在他们高考后无忧无虑的夏天。
    陆鸣通过了这版剧本,并决心拍好这个故事,尽管这已经偏离了他最初想讨论的话题。
    陆鸣原本期望探讨的话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他最开始接触到异化这个词,是在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的时候。《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变成一只甲虫后,被家人冷漠对待。书中很奇特的一点是格里高尔在变成甲虫后几乎没有惊讶的情感,而是开始思考自己没有办法承担家庭责任了,家人该怎么办。卡夫卡通过这个故事来传达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性被重视,而个人性被逐渐消磨的现状。
    胡杨杨这个角色的设置初衷就是陆鸣希望借由这个故事来唤醒更多人对自我的关注,从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中解脱出来,而要尊重个性,对很多年轻女性来说,首先是要从自己的身材在别人眼里如何的无尽苦恼中解脱出来。
    陆鸣刻意将这个人物设置成了一个男性,一方面是对性别刻板印象的一种反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还想讨论亲情的异化这个问题。胡杨杨形象的另一部分灵感来自于陆鸣两三年前无意间看到的一个短视频,记者采访一个6岁的男童怎么看待自己的童模职业,一个小孩子张口闭口就是多少钱、穷不穷,还透露了以后不想读书、只想挣钱的打算。有网友评论称这是她第一次在一个小孩身上看出油腻感。
    陆鸣当时就十分感慨,又很无力。一个六岁的小孩有这些想法,表现得庸俗势力,主要责任并不在孩子,而是应该考虑他处于何种家庭环境。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当父母的,这个世界上除了全心全意爱孩子的父母,还有随意弃养残疾儿童的父母,也有把小孩包装成网红、童模当摇钱树的父母。
    陆鸣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再有机会将自己真正想讲的故事,但这是一个集体合作的淘汰制节目里的作品,还是要尊重其他合作伙伴的意见,拍一个救赎片就拍一个救赎片吧。
    演技是一种很玄妙的存在,它也没有具体的范式,也没有循规蹈矩就能习得的套路,演技讲究一点灵性,一点巧思,一点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有一些演员只有在演特定角色的时候才能演好,也就是所谓的戏路不宽。金灿就经常被诟病只会演倔强的女孩,但在一种小生、小花里,她能演好一个类型已经算不错的了,多得是流量花生连入戏都做不到,不是面瘫脸,就是肢体语言极其浮夸,有些人台词都说不清楚,有些人说台词像背书,还有些人干脆全靠配音演员。
    对这样一个综艺短片拍摄,金灿没有做太多准备,她驾轻就熟地演起了一个倔强敏感又有些自卑的高中生,眼神怯生生的,生气时又看、流露出一些恨意。
    而陆鸣则做了大量前期准备来帮助自己进入角色。他看了关于童模的一部纪录片、一篇纪实报道,又找了关于厌食症患者的纪录片和youtube上面许多厌食症患者的康复分享。他把其中对他有启发的内容摘录下来,整理成文档,打印出来,再在打印稿上圈划、批注,添加自己的所思所想。
    陆鸣观察视频里童模的神态和说话的语气,学习那种流里流气又带着点势力的口吻,为胡杨杨角色前期形象做准备。他又模仿厌食症患者典型的略微佝偻着背,面对家人的试探躲闪的目光,和那种已经放弃正常进食后无奈又绝望的神情。
    这一切都是他一个人趁着第二天给大家自由准备的时间里做的。
    第三天正式开始拍摄,这是陆鸣第一次尝试自导自演。他制作过动画短片,所以他知道要如何剪辑,如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穿插镜头、安排背景音乐。虽然他失去了三年记忆,但在那以前,他也参与过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他知道在片场导演大致是怎么工作的。仅此而已,这就是他对导演工作的全部理解了。
    但他站在片场,第一次对于诗文说action的时候,他对这部短片最终效果如何并无把握,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他与电影的全新篇章从此揭开。
    对最终的影片效果,陆鸣做了一些妥协,他为了避免让电影看上去太晦涩,放弃了一些他原本的构思。
    但他还是保留了许多极具个人色彩的镜头和叙事方式。
    陆鸣找了个童星来演童年胡杨杨,第一个镜头是从东方明珠顶楼俯瞰上海的景象,第二个镜头陆鸣给到了早上五点天刚蒙蒙亮的上海弄堂口,然后才是一个年轻女人拉扯着一个还没睡醒的小孩的画面,那是胡杨杨的妈妈第一次带他去面试一家淘宝店冬季上新宣传图拍摄。
    恋耽美


同类推荐: 膝盖之上(Over the knee)呕吐袋(骨科,1v1)扶她追妻性奴训练学园(H)被丈夫跟情敌一起囚禁操玩(强制 1v2)欲女绘卷(nph)被自家超色的狗强奸,好爽....[完][作者不详]【崩铁乙女】总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