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PO原创市集
首页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 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凔溟(256)

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凔溟(256)

    一个时辰写出一篇策论其实有点难度,但殿试就一道题,就算只写了几百字,只要点到要点也能脱颖而出,因此,全看他们的水平了。
    魏澜坐在首排当中的位置,翻开试卷看了眼,发现并非事关赈灾的题目,而是一道关于孝道的题,题目简单明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这话就是没读过书的孩童也能明白意思,魏澜眉头微皱,不明白陛下出这题是何用意,难道只是让他们谈谈孝道?
    有些人想的深,自然要写些如何利用孝道治国的思想,以及百善孝为先的准则,想的简单些的,由此想到自家含辛茹苦的父母,下笔就是一篇感谢父母的散文诗歌,辞藻华丽,感人肺腑。
    李煦也是当场才知道题目,并没什么特别意外的想法,皇帝也许只是因为年纪大了,总免不了会想起身后事,他又是有皇位要继承的,比别人的老人更怕老更怕死,历代皇帝,能寿终正寝就不错了。
    寇骁今日也在殿上,他站的位置离李煦有点远,听着周围人小声议论着考题,心里想的却是:天下要真如此,那他和李煦也不用担心没有儿子了,反正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自家的孩子嘛,还要养老送终做什么?
    一个时辰干站着是很无聊的,后来皇帝中途回后方休息,李煦便让宫人送了茶水点心来,让大家席地而坐,休息片刻。
    这些上朝的大臣们都是天不亮就入宫了,早餐都是随便吃一点,等散朝了再正式吃早饭,但今天上午肯定走不了了,一个个饿的前胸贴后背,李煦的做法无疑深得百官的心。
    魏澜也注意到这边的动静,说实话,他们早餐也没敢多吃多喝,怕中途要出恭,因此闻着那边的香味一个个都有些心神不宁。
    李煦可就不管这些考生如何了,听闻科举制度下的考生要在小小的单人间里住好几天,吃喝拉撒都在里头,这才哪到哪,饿肚子有什么,何况举目望去都是年轻人,饿一顿死不了。
    一个时辰后,皇帝被人搀扶着坐回龙椅,王朝铣命人收卷,临时调来的太监们用纸糊住考生姓名,然后打乱顺序送到阅卷官面前。
    十几位文官当众阅卷,一人分了几十份卷子,写的短的还好,长篇大论的还真不是一眼两眼能看完的。
    不过文章写得好不好是一目了然的,字写得好不好更直观,有经验的官员只看头尾也能判断出文章的好坏,因此速度还是很快的。
    而且他们只是第一道,选出好的文章放置一旁,由主考官王朝铣以及其他几位丞相属官过目,最终由魏相爷将排名靠前的卷子递给皇帝。
    皇帝看得更随心所欲了,喜欢的就留下,不喜欢的就丢开,等这些工作做完,留在皇帝手里的也只有十几份卷子。
    而那些连第一关就被筛下的卷子就等于落选了,太监们揭开姓名,找到对应的考生,引导他们离开,剩余的事情就与他们无关了。
    李煦扫了一眼,离开的寒门学子占了大半,五十人中留下的不足二十,可见水平确实不如世家子弟。
    瞥了眼魏澜,他穿着月白的长衫,上头印染着墨色的竹子,与他之前穿的那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近日这样风格的衣服很受欢迎,尤其是书生,十个里有八个都这样穿,不过要想穿的好看,还是得看脸和身材的,这位魏家嫡长孙就穿出了模特的效果。
    李煦心想:早知道送他一套,让他多宣传宣传,效果肯定好!
    第340章 出头鸟
    启禀圣上,林统领带着人回来了,还押送了二十三名官员回来受审!一名羽林军入殿禀报,奉先殿里,皇帝刚决定好名次,此次一共入选的储备官员有两百九十几名,离三百名还差几个。
    多几个少几个并不要紧,皇帝还听取了李煦的建议,取了最出色的三名学子封为状元、榜眼、探花,其余的也分了甲乙两个等次,不用说,甲等级的储备会有更好的机遇。
    皇帝把名单递给赵公公,让他当众宣布了前三名,至于其他人,事后去皇城外看皇榜就是了,状元落在魏澜身上,这是众人皆知的结果,一点也不意外,榜眼是陈郡来的一位世家子,也是年少成名的神童,文采风流,思路敏捷,一手字很得皇帝赞誉,探花则出乎众人意料,是一名寒门士子,名叫牛壮实,听听这名字,都快与耕地的黄牛齐名了。
    而且这个人在前面几场考试中排名都是垫底的,再看他的文章,也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深得皇上喜欢,皇上当时一看完他的卷子就把人拎出来赞扬了几句,连魏澜都没这个待遇。
    李煦对文言文的深入程度只限于文公,像这样的文章是看不出好坏的,能读懂就不错了,他准备等回去后找人好好读一读这位牛壮实的文章,看看他到底哪里入了皇帝的眼。
    他有种直觉,从这篇文章中或许可以挖出一点皇帝的心里来,关于父子君臣的。
    读完名单,皇帝也没做其他安排,让人领着学子们出宫,然后宣林钊上殿,等着看这次赈灾的结果。
    其余大臣也立即转移了注意力,他们之前还等着看林钊和娄长井的笑话,结果消息传来令他们大吃一惊,这群羽林军去赈灾就跟去打仗似的,速度奇快,到目前为止也没闹出什么大事。
    没过多久,林钊大步走进来,他回京后直接入宫连家都没回,身上穿着一身铠甲,满身泥土,像是从泥坑里滚出来的。
    卑职仪容不整,望皇上恕罪!林钊单膝跪在大殿中央,前所未有的自信。
    平身吧,说说看,事情办的如何了?
    林钊站起身,掏出一本厚厚的册子递给赵公公,皇上,这是扬州府各地的受灾情况已经钱粮发放的数量,请皇上过目。
    这本册子记录的非常详细,都是林钊亲笔写的,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想核对当地受灾情况的数据,有虚报数据的都被他抓来受审了,扬州府其实并不缺粮,这两年,南越的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开后,扬州府是第一个受益的地方,各地粮仓里都有余粮。
    不过余粮再多,得留足粮种,还得调拨部分粮食给附近的郡县赈灾,就有些捉襟见肘了,林钊没那么多想法,既然不够,那就把带来的粮食一起统筹安排,再盯着各地的灾后重建工作,这些朝廷下发的圣旨中都有章程,他们只要按章办事就好。
    文官办事可能会因地制宜,觉得不一样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办事,这样虽然没错,但就容易因为人心而导致意见不合,阳奉阴违等各种问题。
    林钊可不管这些,朝廷让你怎么干你就怎么干,不适合干完再上报朝廷整改,反正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哪个地方说不行的。
    皇帝把统计出来的资料看完,把册子交给李煦,李煦随便翻看了几页,这里头的情况林钊每隔几天都会上报,这本册子只是把每次的数据整合了一遍而已。
    他让文官们传递着看看,笑着说:娄长井那边还需要半个月左右才能回京,那边尚且不提,林统领这次的差事大家以为办的如何?
    魏丞相早也看过公文了,当然知道林钊是怎么办事的,其实说来也简单,有钱有粮带去,只要把这些东西一点不差地用到实处,谁也说不出错来。
    那为何以往每年的赈灾都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呢?难道文官就比武将查吗?魏丞相眉头紧蹙,一点也不开心,他不想承认,文官有一天居然会被武将比下去了。
    在场同样心里的官员不少,他们在反思,尤其是以前办过这种差事的官员,对比自己的所作所为,反省自己哪里做的不对。
    李煦将大家的神色看在眼里,安抚道:本王并非一定要称颂林统领差事办的有多好,换个别人去也许也可以做的很好,但这次赈灾,说明这样的思路是没问题的,只要不是人祸,天灾是人力无法挽回的,我们只要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就好了。
    有官员小声说:王爷此话是不错,可前提是有钱有粮啊,今年赈灾的这笔钱粮可都是从各地府库里挪用出来的,万一再来一场天灾,可就糟了!
    李煦看向那名官员,想了下他的名字,朝他招手:刘大人,请上前来。
    刘大人吓了一跳,本能地看向自己的上司,见对方眼神都没给一个,只好慢吞吞地走过去,王爷恕罪,下官下官
    刘大人不用紧张,你的话并没有错,本王没责怪你的意思,只是想告诉你,为何要挪用外地府库的钱粮呢?因为国库的钱粮不足,为何国库的钱粮会如此之少呢?这是不是该问问你们大家?财政乃国之大事,若是你们连财政都掌握不了,还谈什么民生社稷?
    有人不赞同地说:王爷,国库税银是有限的,各地的军费开支却一年比一年多,边境安全不容拖延,哪怕是拖延了我们自己的俸禄也要先紧着军饷,王爷倒是说说,能余下多少钱粮?
    李煦要的就是这句话,他早在看完账后就在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大燕的军费开支太不合理了,尤其在颍川兵变后,之前拖欠的军饷一次性全结清了,把国库掏的空空的,而一个这么大的国家,居然会因为军费开支而财力不支。
    要想在短期内开源很难,但要节流还是可以的,军费必须重新整改,绝对不能这些守将开口要多少就给多少,当国库是他家开的银行吗?
    大皇子为什么能在西北立足多年不倒,发展到土皇帝的地步,就是因为他把持着朝廷拨付的军费这一块,因为他是皇子,军费拖欠谁的也不敢拖欠他的,也就让西北各路将领认可了他的地位,否则钱要不来,他们的日子怎么过?
    而且西北军是所有军队中军备最好的,军服两年换新,武器旧了就扔,铠甲战马全是最好的,这也是西北军能抵御匈奴多年不败的原因之一。
    李煦当然知道,军队要强,军备军需肯定要用好的,再强的战士拿着一把废铜烂铁上战场,也是被人砍杀的命,但用得好不代表滥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还是要有规划的。
    但如果他开口要整改军费,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绝对就是大皇子,还有各地镇守的大将军,李煦这一动可就是动了他们的利益了,万一大皇子一呼百应,这些人连手抵制也,那李煦想登基可就难了。
    他也不是没想过等坐上那个位置后再来一点点改变,可目前问题摆在这里,他不能视而不见,就算一时半刻做不了改变,也要让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难道就没人意识到,大燕的军费开支已经不合理到极致了吗?试问,哪一国是倾尽全力养军队的?大燕是想培养了几百万的精兵强将,还是年年南征北战了?据本王所知,这几年边境总体还是安定的,偶尔有小摩擦也只是几万人的战斗,不足以耗费如此之多的军费。
    再说了,这军费年年涨,士兵人数可没见到年年增加,而且参军到了一定年龄都是要退伍的,可本王纵观各地的士兵花名册,居然没看到几个退伍老兵,真是见了鬼了,难道这些人都长生不老不成?
    李煦这话讥讽的太明显了,在场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军队里那虚假的一套,要想多要军费,总得有名头,要么是新增兵源了,可这兵不是说招就能招的,得太尉府同意,皇帝批准才行。
    还有个最简单的法子,就是占用那些退伍老兵的名额,他们是退伍了不假,但名册还在军中,依旧拿着朝廷的军饷,至于这部分军饷去了哪,可就说不清了。
    除此之外,还有大批的军需物品,这个军张口要打造兵器,那个军开口要做战车,每一支边境军都是几十万的数目,哪怕一人给一口肉吃都不是小数目。
    这一届的皇帝不算昏君,爱好也只有炼丹一个,这几年后宫里连美人都没几个,新晋的大多数都是宫女出身,或者是臣子送的,地位都不高,因此后宫的开支每年下降。
    而且皇帝也不搞劳民伤财大兴土木那一套,皇宫十几年了也不见大修一次,说实话,这样省钱省事的皇帝已经算是千年一遇了。
    皇帝原本还在发呆,听到李煦的话回眸看了他一眼,然后闭了闭眼,心里不知想的是什么。
    大殿之上也不乏武将,就连寇骁也算是武将,说起军费这个难题,年年都是文官武将争吵的话题,文官们不是没提出过削减军费开支的问题,只是最终都被打回来了而已。
    而且诡异的是,一旦他们提起这件事,这边境中会有地方不安稳的,不是西边的月氏骚扰边境了,就是北边的匈奴又蠢蠢欲动了,搞得他们很被动。
    顺王言之有理,我等也认为该重新审核军费开支,削减不必要的支出,只是这是一件大工程,非一日能做成的,不知王爷有何好提议?魏丞相这次站在了李煦这边。
    魏家是腐书网,没有出过一个将才,自然不想把好处往军队那边倾斜,而且李煦有胆量拿军队开刀,他给他递把刀也没什么不可。
    只是这件事太难做了,李煦就算是最有望继承皇位的皇子也不该在这种时候对军队下手,否则失去武将的支持,他恐怕要把即将到手的太子之位拱手相让了。
    不过这与他有什么关系呢?李煦能做成那是他的本事,做不成也牵连不到自己。
    李煦朝皇帝做了个揖,大声说:几年已过半,不如就来个年中审计吧,看看各位大将们今年的开支是否合理,国库空虚,能省则省,儿臣也是怕再来一次天灾,国库无力赈灾了。
    皇帝慢吞吞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审?派使臣前往各地驻军那儿?不是皇帝小看李煦,这样做无异于送羊入虎口,到了别人的地盘,还想查出个问题来?怕是命都得丢在那了。
    无需如此,每支军队必然都有自己的账房,将他们招来京城,再把今年的账簿带来,咱们初略过一遍就好,负责记账的肯定都不会是武将,也不存在耽搁战事或是操练的情形,来京城出趟差,个把月的事情,想必各位大将都会同意的。
    把人弄来京城,那怎么查怎么说就是他们说了算了,李煦可不会给军队送人头,而且有些部队拿钱拿习惯了,心越来越大,再不制止,说不定不等他抢到皇位这个天就要变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大皇子还好说,至少是皇室血脉,其余镇守边疆的大将们如果有异心,有钱有兵,什么时候做不出来?
    既然如此,那就由薛太尉牵头,顺王监督,内阁协助办理,若是一点小问题就轻拿轻放,别寒了将士们的心。
    众大臣齐声回答:谨遵圣命!
    还有,大皇子身体不适,近日就在家休养吧,先别回了西北了,西北若是有重要军情,直接呈到朕面前来。
    众人心中一凛,觉得皇帝这是变相软禁大皇子的意思,看来皇帝心里明白的很,论军费作假,大皇子绝对是最严重的那一个,往年他们顾忌着大皇子的身份没敢上报,看来皇上心里都是知道的。
    往年派去审查军费的钦差,查出的问题都是忽略不计的小问题,众人明白的很,这些人都不敢深查,怕丢了脑袋而已。
    皇帝这些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了,没想到今年居然会同意顺王的提议,看来,皇上要立顺王为太子的心思很明显了。
    恋耽美


同类推荐: 顶级暴徒被前男友他爸强肏(NP,重口,高H)孽缠:被前男友他爸囚禁强肏(NP,高H)重生国民女神:冷少宠妻宠上天独占帝心:后位,我要了医品太子妃金玉满堂(古言女尊NP)乱七八糟的短篇集(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