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者的观念中,对书籍的价值是不对等的,李煦潜意识里觉得书就是很普遍的东西,想买就能买得到,而且不会太贵,在寇骁的观念里,书是非常贵重的商品,价格高,难印刷,哪怕李煦拥有一座印刷厂,也不可能无限量无成本的印刷吧?
两人对视了一眼,然后又默默地转开视线,李煦叹了口气,好吧,是我想的太美好了,至少几年之间不可能把书籍做成普通商品,慢慢来吧,就按你的办法来。
寇骁也跟着叹了口气,是我狭隘了,毕竟是乡下的土包子,见识少,本王别见笑。
两人很默契地把这个话题转开,然后寇骁问起了靳管事那边有没有回信,这个人是从避风岛出来的,他觉得李煦把这么大的事交给他有些冒险了。
算算时间应该在路上,你放心,既然他已经回到京城,那就等于回到我们的掌控中,他很聪明,不会乱来的,否则他压根不会回来。
以靳荣顺的才华,去投靠镇北王也是有希望的,不过他想不出他这么做的原因,许多人都以为他们是敌人,怕靳荣顺心怀怨恨,李煦不这么想,从商人的角度,他只是换了个老板而已。
而且这个老板身份更高,格局更大,拥有的产业更丰富,能给他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他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天,寇骁先去军营转了一圈,最近将士们被操练的狠了,看到寇骁就自动绕道,深怕他又出什么狠招。
结果人只是在军营转了个圈,视察完自己的领地就骑马离开了,然后回了城里逛了一圈,特意去了王府新开的两家书局逛了逛,只是现在书局里卖的书还少,主要以笔墨纸砚为主。
寇骁在找建书馆的位置,既然是给文人提供的,那位置不能太偏,也不能太闹,最后他选定了郡守府附近的一块地,那里只有孤零零的一座破亭子,不知道是哪任郡守大人建的,如今破的只剩几根柱子了。
按李煦的眼光,这个书馆肯定不会小,所以寇骁直接以建一座五进大宅子的面子来衡量,这后选了这里。
这块地原先李煦准备留着建大学的,专们接收有一定水平的学子进一步培养,毕业就能选官,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学校教书,可以保证他的人才库不断层。
两人碰了个头,发现选的是同一块地,李煦没多想就决定用来建图书馆,如果是建学校,那地方太小,还得沿街拆掉一片建筑才行,而且学校建的离郡守府太近,似乎也不是好事。
寇骁知道这事情通过了,就让人草拟了一份捐赠的倡议书,然后让底下的士兵挨家挨户去做宣传,除了家世最显赫的那几家,他亲自跑了一趟,其余的并不需要他动手。
大部分人家一听要捐出家里的藏书,立即摇头表示家里就几本常见的书,将军要就拿去看好了。
不少人心想:将军向来不好学,怎么突然想起来要看书了?等来人拿出倡议书简单地解释一遍,大家才明白,原来是王爷要书,寇家军只是来帮忙讨书的。
给还是不给呢?给多少呢?这是所有人家第一个考虑的问题。
王爷和将军的面子不能不能给,但家里珍藏的孤本可是传家之宝,怎么能轻易捐出去?
等听来宣传的人解释说,王爷要建一座很大的可以免费借阅的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借阅书馆的所有书籍,大家的心思才算动了起来。
假如这个书馆真能建起来,那么美家拿出十本书,一百家就能凑出一千本,而且大家族可不止止这么点书,还有王爷呢,皇宫里最不缺历代典籍,王爷要是能以身作则,那他们就是把书全部拿出去也是赚的。
书馆的书籍能免费借阅就一定能抄录,到时候发动家里人每天去抄书,岂不是每个人家里都有一座藏书阁了?
这其实是很容易想通的事情,用自己家的书换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书籍回来,还不用花一文钱,这是天大的好事啊。
而且是王爷发起的活动,寇家军亲自上门要书,肯定是能要到的,若是别家给了,自家不给,那岂不是被人耻笑?
等他们再听说捐书最多的家族能得到书馆最先的管理权,一个个都忍不住凑在一起,问:你家有几本?咱们一家子加起来有几本?能拍第几名啊?
不少人甚至动了心思想从外头买书回来凑数,反正王爷只要求数量,没要求一定是孤本。
书馆和印刷厂同时在建,前者因为宣传到位,又是上好的位置,因此全城百姓都关注着这事,而对寒门学子来说,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他们恨不得在家里给王爷供长生牌了。
至于印刷厂,地址选在西郊,在一片工业厂房里这个印刷厂面积不大,招的工人也不多,因此低调地很。
自从得了刘总管的话后,孙家送来的家奴们就天天聚在一起想法子改进印刷术。
以前在孙家时当然也是想过的,但主家并不看重他们,也不在乎印刷时间和数量,反正都是亏本的,多亏一点少亏一点没什么差别,也因为此,他们几人在孙家被人看不起,一群吃白饭的奴才,一点作用都没有,谁会喜欢他们呢?
但刘树的话如同当头棒喝,把他们都敲醒了,他们要给王爷做事了,那就等于给整个南越做事,王爷要印很多很多的书,要建一座全免费的书馆,让每个人都能借到书看,这在他们看来是要流芳百世的大善事啊,他们可不能给王爷拖后腿。
而且李煦真的找了个时间亲自接见他们,和他们面谈了印刷技术上的问题,还总结出了几点能改进的地方。
一是目前印刷的排版太慢了,这几个人中只有两个识字,每回就靠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排版,而且还要反复检查,等印完了一页再排下一页,如此反复,可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了。
二是书籍装订全靠人工一页一页地粘贴,最后用针线装订,封面还得等东家亲笔手写,这么一来,印一本书的时间和抄一本书的时间也差不多了。
针对这两点要怎么改进李煦已经有想法了,但他还是让几个工匠自己回去想想,如果能提出有效方案,那么印刷厂建好后就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如果连一点策略都没有,李煦也只能打发他们做普通工人了。
至于印刷中的其他技术问题,比如用什么墨,什么纸,李煦就不管了。
七个人中真正主事的就是那位年纪最大的老人家,大家叫他程师傅,此时,他与同伴们坐在一起商讨:要加快排版速度其实不难,多加人手就行,要是能给咱们几十个会识字的助手,每人负责一页内容,一本书下来也许一天时间就足够了。
一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摇头道:这不可能,上哪儿找那么多识字的人?有这份本事,谁还来做这等活计?
程一山年纪最小,对生活工作有最大的热情,而且平时到处跑,听过的消息也多,他说:怎么会不可能?王爷建了两所私塾,收了好几百个平民家的孩童进学,他们都要学会写字和算账才能毕业的。
那又怎样,他们这样的人能给咱们做小工?美的你。
程师傅打断他们,不管这些,咱们只负责想法子,至于能否做到那是王爷的事,王爷只让咱们想方法改进而已。
程一山急忙点头,就是,王爷无所不能,这点小事难不倒他的。
如果放到现代,程一山这种应该就是骨灰级的脑残粉了,可以和刘树组成粉丝团。
还有,排版完要轮换校验,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事后发现全部返工,那损失就大了。
众人有过这种经历,知道有多严重。
程师傅为难地皱起眉头,此外,装订上如何改进老朽真的想不出来,你们有什么意见吗?
之前那中年男子道:听说王爷手下匠人无数,不如让他们想法子。
也有人说:有人手就很快啊,咱们以前只是没人而已,我一个人一天可以装订二十本,新手一天十本的话,十个人就有一百本了。这个数量在他看来已经很多了。
毕竟孙家的书局最畅销的书也达不到一百本的销量。
这说等于没说,什么都靠人数解决,那得雇多少人啊?王爷又不是只有一家印刷厂,肯定分不出那么多人来的,而且这么一来,我们岂不是没啥用处?
众人不说话了,一时半刻也想不出好办法来,不过他们很努力,为了能留下来,过上与王府其他匠人一样的生活,他们就是不睡觉也得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第240章 效率
闽州城又出现了一大帮义工,这次他们帮忙建的是图书馆,而且经常能看到瘦弱的书生卷着宽松的袖子和长长的衣摆在工地搬砖。
有外地来的商人好奇地问:这是做什么?看他们可不像能干活的样子,难道南越的学子都穷困到要靠搬砖维持生计了?
百姓们自然是乐意向外地人宣扬他们的顺王有多勤政,有多爱民,有多慷慨,这你就不知道了,顺王要在此地建书馆,已经筹集了数千本书籍,可免费借阅,谁最得益,自然是这些书生啊,那可是无穷无尽的财富啊!
假的吧?谁家会把书拿出来这么糟蹋,估计到时候还是得收费的。商人显然不信有这么好的政策。
大家也懒得辩解,顺王做了多少利民的政策,刚开始大家都以为是假的,可如今一样样不都实现了吗?
百姓们趾高气扬地从商人面前走过,觉得身为南越百姓,有了高人一等的错觉。
有无数免费的劳动力,书馆的工地日夜都没停歇,等李煦某一天接到完工的通知时,愣是没反应过来。
完工了?是按本王的图纸建的吗?那可有数百亩的地啊,这才几天?
刘树便把工地见闻说给他听,奉承道:王爷您要建的书馆是所有人都能受惠的,大家心急啊,尤其是那些书生,您是没瞧见,只要还有一口气,都恨不得再搬两块砖,还有帮倒忙的,被总工头用扫把赶出工地,结果去自学了两天,又来帮忙了,日夜都没停工呢。
李煦算算日子,从开工到完工只花了二十几天,不过想想也不奇怪,图书馆是平楼,只有一层,格局简单,主要就是几间大厅,还有几个仓库和供书生看书的阅览室,建起来应该是快的。
可是印刷厂那边却才刚刚开始动工啊,这两边总要差不多进度才好操作吧?或者他可以请义工来帮忙抄书,先把大家捐来的书抄一份存盘,这样起码能让图书馆早点投入使用。
货架需要几天能做好?李煦问。
刘树喜滋滋地说:张管事说昨日已经做好了,就是几排木架子,很简单的,不过还得去实地看看,怕尺寸有差。
行,你让他自己去看,顺便把阅览室的桌椅也做了,桌椅不用任何花样,最简单的方桌长凳就行。
刘树真心称赞道:王爷想的如此周到,此举一定能让文人歌功颂德,流芳百世的。
李煦点着他的脑袋说:不用拍马屁,有时间做个书馆的管理制度出来,本王做这个一半是收买人心,一半也是为了自己,要找书看太难了。
刘树苦着脸问:为何要奴才做这个?您不是都打算把管理权分出去了吗?
李煦挑挑眉,无语地看着他,他们是有管理权限,但怎么管还是得听本王的,你想什么呢,本王费这么大的力气建了书馆,难道是给他们用的吗?
刘树立即应和:对,您说的对。
快去写,等开业那天本王要在墙上看到这份制度。
刘树已经能理解一些新鲜词汇了,像管理制度,王府里就有不是,比如说采买的管事和下人要按照采买的制度来,府里一年到头发的福利也要按制度来,有了制度后,即使刘树不在,大家也都知道该做什么。
您不去验收吗?大家伙都等着您点头呢。
李煦今天还真没空,便让他找寇骁去,反正这图书馆也有他的一份。
当天下午,一艘客船停在了码头,靳荣顺带着几名随从下船,然后被老七接到了马车上。
靳管事,王爷久候多时了。
靳管事一路赶回来,头昏眼花,一上车就靠在墙壁上闭目养神,并没有开口说话。
他为人冷淡,与其他大管事都处不好,人缘很差,不过他自己不在乎,加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头,就更无所谓同事间的关系好不好了。
老七是王府的车夫,但没人把他当普通车夫,顺王的御用车夫那可是贴身奴才级别的,能与一般管事一样吗?
一般的中下层管事一个月都见不到王爷一次,老七却能天天陪伴他左右,这个身份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马车一路平稳地抵达顺王府,因为太舒服,靳管事靠着就睡着了,等被人唤醒,才发现自己毫无知觉地睡了一路。
他从南走到北,又从北方绕回来,走过千万里路,却找不到第二个地方能有南越这么平坦光滑的马路。
听说避风岛俘虏的那些人都被组成了工程队,培训了几个月后就被带到各地修路修桥去了,这些人里当然也有他的老熟人,虽然如今身份不一样了,但王爷没有禁止他们联系,因此知道他们如今过的不错,据说等时机成熟,他们就要到外地去做工了。
至于什么是成熟的时机,靳管事认为,应该是等他们手艺成熟了以后。
进了王府,靳管事只觉得心旷神怡,顺王府与他见过的所有建筑都不同,没有压抑的屋檐,没有逼仄的院子,这里到处都是透亮的,尤其是窗花上的玻璃,看着都让人心情明亮。
刘树亲自等候在门口,见到他后迅速打量了一番,确定他这一趟任务走的辛苦,人不仅瘦了一大圈,还满脸风霜,看着比离开前老了好几岁。
靳管事辛苦了,您要不先梳洗一番吃点东西再去见王爷?
靳管事知道他不是在关心自己,只是嫌弃他满身尘土而已,他略带一点笑意问:不是说王爷急着见我吗?
刘树睁着眼睛说瞎话,王爷只是关心您路上的安全,因此焦急了些,如今您已经回来了,早一刻晚一刻都不打紧的。
靳管事看着他暗暗感慨:论会说话,还是这位小太监强啊。
他也知道自己一身尘土不适合去见王爷,便同意了刘树的安排。
王府有待客的院子,靳管事还是第一次来,第一次用王府新奇的淋浴设备,非常不习惯,但洗澡真的非常便捷,看到那张柔软的大床时,他眼皮重的想晕倒在上头。
正好顺王传话来,让他休息一晚再去见他,靳管事当即就扑倒在床上,再也不想起来了。
什么是高床暖枕,这就是啊,真是对长途旅行者最大的诱惑了。
见到人了?看着如何?李煦问刘树,本来接一名管事用不着刘树亲自迎接,是他自己非要去看看,说是要判断一下这位有没有变心。
恋耽美
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凔溟(172)
同类推荐:
顶级暴徒、
被前男友他爸强肏(NP,重口,高H)、
孽缠:被前男友他爸囚禁强肏(NP,高H)、
重生国民女神:冷少宠妻宠上天、
独占帝心:后位,我要了、
医品太子妃、
金玉满堂(古言女尊NP)、
乱七八糟的短篇集( H)、